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单核细胞增多

• 英文名称

• 俗称

•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病科

• 常见症状:出血,瘀斑,贫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 传染性:传染性

• 患病部位:血液系统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无

医生说
视频

考生课业繁重经常感觉很累,要怎么增强身体免疫力?

考生因为用脑消耗很大,功课多,家长、学校又给了太多任务,导致这些孩子的运动缺少,如果有足够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孩子的精神状态会回来,但现在的孩子偏偏这两样东西都缺,只能在饮食上面注重,提高他的免疫和他的精神状态。 第一,提高免疫的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因为所有的细胞,包括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器官,都要靠蛋白质构成。 第二,维生素A有维持黏膜健康的功能。黏膜是人体免疫力的第一道屏障,如肠黏膜、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口腔黏膜,病从第一道屏障过去,如果屏障稳固,首先把这些外来的病毒挡在人体之外,所以维生素A是提高免疫很好的物质。 第三,维生素C是特异性免疫跟非特异免疫都参与的免疫物质。 第四,维生素D有调节免疫力的功能,具有诱导免疫细胞、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 第五,铁,如果得了缺铁性贫血,孩子会免疫力比较低下,但往往现在的青少年经常会缺铁,特别是女孩子因为青春期经血的丢失导致缺铁性的贫血。 第六,含硒类的食物能提高免疫力,多在贝壳类、坚果类的食品里有。

老年人吃素食好不好

素食好吗? 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常常因为自身存在三高等问题而选择全素食饮食,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会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不建议进行全素食的饮食,肉、蛋、奶应该适量摄取,可以选择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虾等。如果优质蛋白质摄入的比例不足,会影响到消化吸收的问题,会产生免疫力低等其他的问题。 怎么吃素食比较好? 素食也讲究方法,应该秉持合理、适量、健康的法则。老年人如果平时饮食以素食为主,建议多选择大豆以及大豆制品,如黄豆、豆腐、支竹、豆干等。另外,也可以适量摄取坚果类食物,因为坚果类食品中所含的油脂、蛋白质也比较高,可以保证优质的植物蛋白的摄入。 老年人一点肉都不吃会怎么样? 不建议老年人一点肉也不吃,肉、蛋、奶等食物都要适量补充。首先,肉、蛋、奶里面包含的丰富的营养素是许多食物无法提供的,比如牛奶中富含钙质,鸡蛋中包含优质蛋白质,两者都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如果长期不摄入,可能会导致体内维生素B12缺乏,很容易诱发大细胞性的贫血。因此,素食一定要健康、科学、合理。如果确实不想吃这些食品,也可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粉,如大豆蛋白粉或乳清蛋白粉。对于有需要的,尤其是80岁以上进食较困难的老年人,可以在营养科医生指导下补充一些特殊医学用途的食品,达到营养均衡的状态。

白血病患者的饮食

白血病患者饮食上要注意:1、营养丰富,多进食优质蛋白,比如鸡蛋、鱼、瘦肉。2、少吃肥肉、油腻油炸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3、多摄入新鲜的、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4、少量多餐,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即便食欲不佳也要保证基本的营养摄入。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单核细胞增多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单核细胞增多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 环境因素

  单核细胞增多是传染病,可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感染易感者的疾病。单核细胞增多虽然是传染病,但是对健康人传染性较小,有限制性,不造成流行。具体原因如下: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症状

• 出血,瘀斑,贫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1.淋巴结肿大:

  免疫系统疾病都可伴有淋巴结肿大。感染性疾病中结核、梅毒亦可引起淋巴结的肿大。

  2.肝脾肿大:

  在血液系统疾病的髓外浸润中常导致肝脾肿大,而疟疾和伤寒感染也可累及肝脾使其肿大。

  3.贫血:

  免疫系统疾病和疟疾感染时可以出现贫血,而进行性贫血加重则往往发生在血液系统疾病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4.出血:

  可以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血便、血尿,眼底出血等。当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极度低下时尤其多见。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下降时临床变现轻微。感染性心内膜炎时也可因栓塞而出现皮肤黏膜瘀点和甲床下线状出血。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诊断思路

  1.询问病史

  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的疾病众多,详细询问病史也就是全面搜集患者临床资料,有助于之后的鉴别诊断。询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发热

  单核细胞增多常伴发热。如为血液系统疾病时多因免疫力低下合并细菌感染发热。免疫系统疾病时也可合并反复低热。结核菌感染发热多为长期午后低热。布鲁菌病引起的发热为特征性的波状热。发热为同期性寒战发热交替则注意疟疾感染。

  1.2.起病缓急

  短期内单核细胞迅速增多须考虑急性期的感染和急性白血病可能。而单核细胞持续增多且无明显变化,则注意慢性炎症反应、慢性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1.3.接触史

  因单核细胞增多和许多传染性疾病有关,故询间接触史十分重要,包括疫区居留史、家畜接触史等。

  1.4.既住史

  既往血象变化可以确定疾病的缓急,而既往是否有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史可有助于更快地找到病因。

  1.5.伴发症状

  单核细胞增多伴其他血液学改变及浸润症状多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如伴有长期盗汗、消瘦及肺部体征变化要注意结核可能;如有多系统累及要注意免疫系统疾病可能;如同时发现有心脏杂音、进行性贫血及皮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性大。

  2.辅助检查

  2.1.血液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电解质、免疫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如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中血常规常提示多系异常。而血液系统疾病时外周血多可发现原幼稚细胞,疟疾感染时外周血厚片可发现疟原虫。免疫学检查可有助于免疫系统疾病诊断。肿瘤标志物升高往往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2.2.骨髓检查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有赖于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的培养也有助于发现病原菌。

  2.3.病原体检查

  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包括血、脓液、尿、粪、唾液或组织等中分离病原体,血清免疫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

  1.血液系统疾病

  1.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发热、贫血、出血、浸润,且较其他类型髓系白血病更易出现髓外浸润表现。肝脾肿大明显。外周血中原单细胞、幼单细胞和单核细胞明显增多。骨髓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大于20%。11号染色体易位常见,尤其在11q23区域。

  1.2.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一种慢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疲乏、体重减轻、盗汗等,约半数患者有肝脾肿大。外周血持续单核细胞增多太于l×10^9/L,单核细胞>10%,至少3个月。外周血和骨髓原粒、原单和幼单核细胞<20%。髓系细胞≥1系有病态造血现象。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1.3.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是儿科特有少见的慢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多见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苍白和皮疹,实验室外周血单核细胞>1×10^9/L,可伴有白细胞升高;外周血和骨髓原粒、原单和幼单核细胞<20%;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但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胎儿血红蛋白(HbF)可增高;体外培养髓系祖细胞对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高度敏感。

  2.感染性疾病

  2.1.结核病 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主要侵犯肺部。其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的形成,易形成空洞。分泌物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最特异性的方法。结核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以长期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为主。

  2.2.感染性心内膜炎 多由草绿色链球菌的感染引起,常发生于已有病变的瓣膜或并发于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进行性贫血、栓塞、皮损(皮肤黏膜瘀点、甲床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Janeway损害)、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15%~20%的患者可发现有单核细胞增多。

  2.3.布鲁菌病 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布鲁菌属多形球状杆菌。传染源为羊,其次是生和猪。传播途径包括经皮肤黏膜接触,经消化道和经呼吸道传染。

  2.4.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传播媒介极大多数为节肢动物,如蜱、蚤、虱、螨等。人类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头痛、皮疹。多发于春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暴露史。

  2.5.疟疾 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夏秋季多发。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传染源为疟疾患者及带虫者。传播媒介是按蚊。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常增多。

  2.6.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性菌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腹部不适.肝脾肿大和周围血象白细胞低下,部分患者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肠穿孔和肠出血为主要及严重并发症。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传染途径为粪-口传播。

  2.7.梅毒 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属性传播疾病。分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各期梅毒都有其特殊的临床症状和特点,可由局部累及发展至全身。诊断依赖发现梅毒螺旋体。

  2.8.巨细胞病毒 一种疱疹病毒组DNA病毒,亦称细胞包涵体病毒。分布广泛,我国成人感染率达95%以上。有与其他动物接触史皆可遭受感染。通常经口腔、生殖道、胎盘、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多途径传播,引起以生殖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疾患为主的各系统感染。临床多用ELISA法检测IgG、lgM抗体诊断早期感染。

  3.免疫性疾病

  3.1.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3.2.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呈隐匿起病,开始仅累及1~2个系统,表现为轻度的关节炎、皮疹、隐匿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逐渐加重出现多系统损害。

治疗

• 一般治疗

用药

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为妥,疗程7~10天。

饮食

• 饮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