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1型糖尿病

• 英文名称:diabetes mellitus type 1

• 俗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就诊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 常见症状:多尿,烦渴,消瘦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内分泌系统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医生说
视频

1型糖尿病肾病分为哪几期

1型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1.一期肾脏结构没有明显变化,高灌注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增多;2.二期肾系膜和基底膜有轻度增生,患者可能偶尔有尿蛋白增加;3.三期会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患者尿蛋白排泄指数在20~200ug/min;4.四期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5.五期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

糖尿病饮食

糖尿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在限制淀粉类的摄入时,也应该选择低GI的食物,如粗、杂粮类,尽量少吃精白的米面。肉类的食物,应该适当摄入,少吃红肉类等含饱和脂肪多食物;可以多选白肉类、豆类、海产品类食物。另外,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控制糖和盐的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容易缺乏哪些营养素? 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很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很容易因为严格的饮食限制而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B1、B6等不足都是常常见的。另外,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能存在维生素B12的不足。因此,一般会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全谷类的食物,同时需要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的摄入。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营养品? 对于糖尿病这一高发的疾病的专用的特异食品或营养产品存在很久,但市场上林林总总,很多病人不懂得选择或不知道选哪一种好。它的判断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均衡,能量值不能太高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控制在40%-50%左右;2、GI值在40以下更好;3、看脂肪的种类以及含量是否达到标准,Ω-3脂肪酸对于控制血脂对于心脑血管的疾病都是比较有好处的,如果该产品中含有Ω-3脂肪酸则更好;4、膳食纤维的量也需要充足才行。

糖尿病会导致高血压吗

糖尿病和高血压都属于慢性代谢病,它们的发病机制相似,均有肥胖、超重、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二者非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伴发生,互相促进的关系。如20%-40%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压,20%的高血压病人伴有血糖异常。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还需要检查糖代谢是否正常。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不是遗传病,但是具备遗传倾向。遗传倾向即有遗传的可能性,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1型糖尿病的体质,即遗传易感性。遗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因素。具体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2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

• 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1型糖尿病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2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

症状

• 多尿,烦渴,消瘦

  1型糖尿病的症状: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1.1型糖尿病的诊断:

  1.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1.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2.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1.2.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2.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3.1型糖尿病的必需检查项目:

  3.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3.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

  3.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3.4.胸片、心电图、腹部及妇科B超;

  3.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C肽释放试验(病情允许时);

  3.6.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3.7.根据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A-2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

治疗

• 一般治疗

  1.治疗概要:1型糖尿病可通过饮食疗法。三餐前短效和早晚餐前中效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对症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1.1.1型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1.2.饮食疗法。

  1.3.运动疗法。

  1.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1.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1.6.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0天。

  2.1型糖尿病的注意:

  2.1.必须符合第一诊断。

  2.2.当患者没有具有其他疾病或是所患疾病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3.1型糖尿病的选择用药:

  3.1.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3.1.1.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3.1.2.三餐前短效和早晚餐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3.1.3.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

  3.1.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3.2.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8岁以下不宜使用)。

  3.3.对症治疗1型糖尿病。

  4.1型糖尿病的出院标准:

  4.1.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

  4.2.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4.3.完成相关并发病的检查。

  4.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用药

中效优泌杰 (中效人胰岛素注射液):如果振摇后瓶底仍有白色沉淀或有块状物漂浮则不能应用;注意监测低血糖的早期警告症状;以下情况可能需减少胰岛素的剂量: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正在使用口服降血糖药、水杨酸制剂、磺胺类药物;偶可发生轻度脂质营养不良、胰岛素耐药、过敏反应。

饮食

• 饮食保健

  1.1型糖尿病的饮食:

  对Ⅰ型糖尿病及重症病例等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饮食,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并防止病情的恶化。

  2.1型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应用要点:

  2.1.轻型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药物疗法。只有饮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药或胰岛胰才能发挥好疗效。

  2.2.1型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灵活掌握。消瘦病人可适当放宽,保证总热量。肥胖病人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以低热量脂肪饮食为主,减轻体重。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应注意酌情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睡前加餐,防止发生低血糖。体力劳动或活动多时也应注意适当增加主食或加餐。

  2.3.1型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应科学合理,不可太过与不及。即不能主观随意,也不能限制过严,一点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酮症。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体重、身高,严格地进行计算,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饮食,达到既满足人体最低需要,又能控制总热量的目的。

  2.4.科学地安排好主食与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轻视副食。

  3.1型糖尿病的适宜与不适宜食品:

  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如各种糖类、蜂蜜、巧克力、汽水、饮料、糖制糕点等要不吃或少吃。不宜饮酒。吃水果时,要以含糖量低为选择原则。要限制胆固醇的进量。

  4.1型糖尿病的饮食误区:

  打破“多吃降糖药可以多吃饭”的错误观念。

  “糖尿病食品”的量与吃普通食品的量要相等。“糖尿病食品”是指用高膳食纤维的粮食做的,如:荞麦、燕麦。尽管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的时间较长,但最终还是会变成葡萄糖。

  “无糖食品”实质上是未加蔗糖的食品,某些食品是用甜味剂代替蔗糖,仍然不能随便吃。

  甜味剂不会转化为葡萄糖,不会影响血糖的变化,不能作为低血糖症的自救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