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分型与产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有关。正确的分型有助于选择理想的手术术式或以期得到更好的疗效。目前较为常见的压力性尿失禁分型如下:
O型:具有典型的压力性尿失禁病史,但未能得到临床和尿流动力学检查与证实。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逼尿肌静止期膀胱颈及近端尿道关闭,并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或之上。应力状态下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并开放。
Ⅰ型:逼尿肌静止期膀胱颈关闭并位于耻骨联合下边缘或之上,应力状态下膀胱颈及近端尿道开放并下移,但下移距离小于2cm,无或仅有轻微的膀胱膨出。
ⅡA逼尿肌静止期膀胱颈关闭,位于耻骨联合下边缘或之上,应力状态下膀胱颈近端尿道开放,出现尿道扭曲下降等膀胱膨出征象,腹压增高时尿失禁明显。
ⅡB型:逼尿肌静止期膀胱颈关闭并位于耻骨联合下边缘或之下,应力状态下可继续下降或不下降,但近端尿道开放并出现尿失禁。
Ⅲ型:逼尿肌静止期膀胱颈后尿道处于开放状态,近尿道失去控尿功能,腹压轻微升高或仅重力作用即可出现明显的尿失禁。
2.尿失禁的分类:依据不同标准,尿失禁可有多种分类方案,故文献中常可见到多种不同的术语,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混乱。
2.1.文献中常见分类
2.1.按年龄:小儿尿失禁、成年性尿失禁、老年性尿失禁。
2.2.按性别:男性尿失禁、女性尿失禁。
2.3.按尿失禁特点:持续性尿失禁、间断性尿失禁、完全性尿失禁、夜间性尿失禁(遗尿症)。
2.4.按病因:神经源性尿失禁、梗阻性尿失禁、创伤性尿失禁、精神性尿失禁、先天性尿失禁。
2.5.按尿流动力学特征: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逼尿肌反射亢进或不稳定[急迫性尿失禁或(和)充溢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尿潴留性充溢性尿失禁)、先天性异常性尿失禁。
2.2.国际标准分类
2.2.1.压力性尿失禁:指病人用力时(泛指打喷嚏、大笑、咳嗽、抬重物等腹内压突然升高的等情况)发生不自主漏尿。其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然而,已有几种理论从生理学角度来解释压力性尿失禁。①尿道长度不足;②膀胱尿道角缺陷;③腹内压增高时,向近侧尿道的压力传递障碍等。
2.2.2.急迫性尿失禁:指伴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急迫性尿失禁又可进一步分为运动急迫性尿失禁与感觉急迫性尿失禁。前者伴有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后者则无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即强烈的尿意并非由于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而是因局部因素引起。急迫性尿失禁有时类似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其可以是神经源性的,亦可是非神经源性原因引起,如放射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尿道感染、原位癌或精神疾患。必须指出,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致病因素可能相同,因此,仅根据临床表现不可能作出鉴别。例如,急迫性尿失禁病人咳嗽或用力时,也可引起膀胱的反射性收缩。此种情况曾有一些不同的的名称,如“不稳定性逼尿肌”或“逼尿肌协同失调”等,此时,可产生一短暂的尿失禁。
2.2.3.完全性尿失禁:系严重的括约肌功能不全,即在未咳嗽及不用力时亦不断漏尿。此时的尿道压力始终低于膀胱内压力,故病人有持续性漏尿而剩余尿量不多。仰卧位时一般排尿控制改善,但亦非总是如此;而在立位或行走时漏尿加重。
2.2.4.反射性尿失禁:在缺乏尿意情况下,由于脊髓内异常反射活动引起的自发性漏尿。一般见于骶上中枢神经损害。膀胱感觉不能传向大脑,呈骶髓低级排尿中心反射。一般无排尿感觉,伴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无膀胱充盈感或排尿意识的情况下排出少量的尿。这类病人的剩余尿量增加与否,取决于尿道括约肌的状态。
2.2.5.精神性尿失禁:作为精神性症状很少单独存在。其表现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病人随时排尿。其临床表现变化很大,从伴有精神紧张的轻度尿频、尿急症状到尿潴留,甚至上尿路损害。精神性尿失禁指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所出现的一种泌尿系统综合征。在这些病人中,通常可以证实在精神紊乱和泌尿系统症状的发生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另外,此种精神性尿失禁对精神疗法或精神药物的治疗有良好的反应。遗尿也有精神性因素方面的问题。
2.2.6.充溢性尿失禁:指在膀胱充盈、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仅仅由于膀胱内压升高使膀胱内压超过尿道最大压力时发生的不自主漏尿。引起无反射性膀胱的神经系统损害和造成膀胱出口梗阻的非神经系统病变常可出现充溢性尿失禁,其特点是尿液自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随着膀胱内压力降低与括约肌压力达到平衡而自动停止,如此周而复始。由于咳嗽用力可增加尿量,故有时与压力性尿失禁相混淆,这一点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充溢性尿失禁时,查体常可扪及一有大量剩余尿的胀满的膀胱,而压力性尿失禁则无此种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