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英文名称

• 俗称

•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病科

• 常见症状:发热,出血,盗汗,瘀斑,慢性腹痛,贫血,肝脾肿大,面色苍白,骨痛,胸骨压痛,骨压痛,头晕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血液系统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仍未明确,但认为费城染色体与该病密切相关,大约有90至95%的病人出现费城染色体

• 环境因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仍未明确,但认为费城染色体与该病密切相关,大约有90至95%的病人出现费城染色体

症状

• 发热,出血,盗汗,瘀斑,慢性腹痛,贫血,肝脾肿大,面色苍白,骨痛,胸骨压痛,骨压痛,头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1.起病:起病缓慢,早期可无临床症状。

  2.症状:

  2.1.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常见周身乏力,头晕心慌,进行性消瘦,食欲不佳,腹胀腹痛等。少见症状为多汗(盗汗或自汗)、怕热、阴茎异常勃起、耳鸣等;

  2.2.发热:慢性期常为低热,与感染无明显相关性,抗感染也无明显效果,但抗白血病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2.3.出血:慢性期出血症状较为少见,有时可见皮下瘀斑;加速期与急变期约有30%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皮下瘀斑、牙龈渗血、鼻腔出血较为多见。脑出血及脾破裂较少见;

  2.4.贫血:慢性期血红蛋白正常或轻度减少,加速期呈明显下降趋势,急变期下降幅度更大,临床见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

  2.5.其他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脾周围炎、脾栓塞引起的剧烈疼痛;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痈风、急性关节炎和尿酸性结石以及高粘血症导致的脑血管内血细胞淤滞而出现木僵状态或中风等症状。

  3.体征:

  4.1.肝脾肿大:脾脏肿大为最重要临床体征。脾肿大程度往往与疾病进展和治疗有关。部分患者可见肝脏轻微肿大;淋巴结可在晚期肿大;

  4.2.骨痛:约75%病例有胸骨压痛,此外,胫骨和肋骨压痛也较常见,少数可出现关节和肌肉疼痛。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1.诊断检查:

  1.1.实验室检查

  1.1.1.血象

  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常大于100×10^9/L,以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在正常范围或偏高。当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之和>20%时应警惕慢粒急变的可能。嗜酸粒细胞绝对数增多,均为成熟细胞。可有中度贫血,亦可见幼稚红细胞,血小板数大多增高或减少。NAP积分显著降低。

  1.1.2.骨髓

  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粒:红比可达10~15:1。其中粒系增生尤为突出.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慢性期原粒细胞<10%.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红系受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偶见Gaucher。细胞。

  1.1.3.染色体90%以上患者Ph染色体阳性。急变期患者往往尚有其他染色体异常。

  1.1.4.分子生物学检查

  绝大多数患者bcr/abl基因阳性,部分Ph染色体阴性患者也可检出该基因。

  1.1.5.生化检查

  血尿酸水平增高,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可增高。

  1.2.按第二届全国白血病治疗讨论会(1989年,贵阳),根据临床病情可分为以下三期,对临床治疗有密切关系。

  1.2.1.慢性期 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细胞,原始细胞(Ⅰ型十Ⅱ型)≤0. 05~0.1,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0.10°

  Ph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基因)。④CF-U-GM培养:集落和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1.2.2.加速期 具下列之二项者,可考虑为本期。

  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痛。

  脾脏进行性肿大。

  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原始细胞(Ⅰ型+Ⅱ型)在血中及(或)骨髓中> 0.10°

  外周血噜碱性粒细胞>0. 20°

  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多。

  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其他异常染色体。

  对传统的抗CML药无效。

  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增高。

  1.2.3.急变期 具下列之一者可诊断本期。

  原始细胞(Ⅰ型+Ⅱ型)或原淋+幼淋,或原单+幼单在外周血或骨髓中>0. 20°

  外周血中原粒十早幼粒>0. 30°

  骨髓中原粒上早幼粒>0. 50°

  骨髓外原始细胞浸润。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长。急变细胞类型除常见急粒、急淋和和急单变外,尚可见红白血病性急变,嗜碱性粒细胞急变,巨核细胞急变及网状细胞急变。可采用单克隆抗体(MoAb)进行免疫学分型检测以确定免疫学特性,有利于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1.3.诊WHO分期诊断标准

  1.3.1.慢性期

  临床、血常规、骨髓象不符合加速期和急变期标准。

  1.3.2.加速期

  具有下列之一者或以上者。

  外周血白细胞和(或)骨髓中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占10%-19%。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100 l09="" l="">1 000×10^9/L)。

  治疗无效的进行性白细胞计数增加和脾肿大。

  细胞遗传学示有克隆演变。90%-95%CML具有典型的t(9;22)(q34;q11)异常核型,即Ph染色体。80%患者在疾病进展时发生克隆演坐,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有+8、双Ph、i(17q)、-Y等。

  1.3.3.急变期

  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即可诊断本期。

  外周血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占≥20%。

  髓外浸润:常见部位是皮肤、淋巴结、脾、骨髓或中枢神经系统。

  骨髓活检:示原始细胞大量聚集或成簇。如果原始细胞明显地局灶性聚集于骨髓,即使其余部位的骨髓活检表现为慢性期,仍可诊断急性变。

  2.鉴别诊断:

  2.1.类白血病反应常有明确的感染、创伤、恶性肿瘤、溶血等原发病,一般无明显的脾大,外周血白细胞≤50×10^9/L,幼稚粒细胞不多,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不高,红细胞和血小板多不减低,NAP常增高,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2.2.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C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C)等均呈现脾大、血细胞增多、骨髓增殖等共同特点,特别在早期表现为全血细胞增多或两系细胞增多,更不易鉴别。但MF的脾大明显、外周血粒细胞不会明显增多(很少超过50×10^9/L),常出现幼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骨髓穿刺常干抽,活检显示纤维组织增生。PCV以高红细胞淤滞症状为主,红细胞增高明显。PTC以出血或栓塞为主,血小板明显增多。三者NAP都增高,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2.3.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也有脾大、外周血粒细胞增多、骨髓增生且病态造血等特点,但血小板常减少,外周血和骨髓中单核细胞增多(外周血单核细胞占20%~40%,绝对值>1×10^9/L,骨髓中占20%.左右),外周血幼稚粒细胞<10%,嗜碱粒细胞<2%,骨髓中红系增生较慢粒者活跃,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等可资鉴别。

  2.4.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于60岁以上;白细胞总数持续升高,多数≥30×10^9/L,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无或极少中晚幼粒细胞,嗜酸和嗜碱粒细胞不增多;NAP明显增高≥300分;骨髓粒系极度增生,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嗜酸和嗜碱粒细胞不增多,红系明显受抑制,巨核细胞多正常;无Ph染色体等可与慢粒鉴别。

  3.辨证:

  3.1.毒邪聚集、气血逆乱证:面色晦暗,或面红目赤,胸胁满闷,急躁易怒,胁下胀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或见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并见胁下癥积,质地坚硬,固定不移。舌质暗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涩或弦数。

  3.2.毒瘀蕴结、气血暗伤证:面色晦暗,或面色淡暗,胸胁胀满,脘腹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或见身体倦息.气短自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并见胁下癥积,质地坚硬,固定不移。舌质淡红或淡暗,舌苔薄向或薄黄,脉象细或细弱。

  3.3.气阴两虚、毒瘀互阻证:面色紫暗,或面色潮红.或面色淡暗,形体消瘦.体倦乏力,精神疲惫,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多梦遗精;并见胁下癥积,质地坚硬,固定不移,舌体胖大,舌质淡红,或淡暗,舌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或细数。

  3.4.肾阴亏虚、毒瘀不散证:面目黧黑,面色无华,肌肉大消,卧床不起,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失眠盗汗,或见食欲大减,脘腹胀满;并见胁下癥积,质地坚硬,固定不移。舌体胖大,舌质被暗或紫暗,舌红无苔或红光,脉微弱。

  3.5.目前,国内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依据为:

  3.5.1.脾大;

  3.5.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3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成熟粒细胞>10%,原始细胞<5~10%,嗜碱粒细胞增多;

  3.5.3.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细胞<10%;

  3.5.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减低;

  3.5.5.能排除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或其他类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他类型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由于90%以上的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为Ph染色体阳性,几乎全部病人发现bcr/abl融合基因,因此,目前认为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是诊断慢粒的最重要条件。若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再具备上述条件②或③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诊断;若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具备上述①~④项中的三项加第⑤项也可诊断。

治疗

• 一般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概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包括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西医疗法主要有水化、碱化尿液,羟基脲、白消安等化学治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脾切除等方法,西医疗法的疗效标准与白血病细胞的缓解有关。中医疗法应辩证治疗,毒邪聚集、气血逆乱证需清解解毒,调畅气机;毒瘀蕴结、气血暗伤证需活血解毒,益气养血;气阴两虚、毒瘀互阻证需益气养阴,化瘀解毒;肾阴亏虚、毒瘀不散证需滋补肾阴,祛瘀解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详细解析:

    1.预防:从事放射线工作以及接触有毒的化学品和致癌物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劳动防护;消除和防治环境污染: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节制烟酒,调节情志。

  2.治疗:

  2.1.西医疗法

  2.1.1.常用治疗

  水化、碱化尿液:①减少尿酸形成:别嘌醇100mg,每日3次,当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脾明显缩小、无明显高尿酸血症时停药;②大量补液,使尿量维持在150 ml/h;③5%碳酸氢钠100—200 ml/d。

  白细胞单采术:对于高白细胞综合征者,可快速降低白细胞计数,避免白细胞过多可能阻塞微血管而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妊娠CML者早期进行可避免化疗对胎儿的不良作用。单采虽然可快速降低白细胞计数,但维持时间短暂,需尽快化疗。伴有血小板过多时,可随治疗CML白细胞下降而下降,但有时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而血小板仍持续增高。可采用血小板单采,但不能降低骨髓中巨核细胞,维持时间短暂,或口服苯丁酸氮芥6 mg/(m2·d),用2—6周可维持血小板数正常。

  2.1.2.化学治疗

  羟基脲:细胞周期性药物。特异性抑制DNA台成,起效快.维持时间短。约80%患者可达血液学缓解,25%可有细胞遗传学反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与烷化剂无交差耐药性。治疗慢粒白血病其中位生存期比用白消安者长些,且急性变率也低些。对患者以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无不良影响。常用剂量:3 g/d,分3次服用,待白细胞计数减至20 x 10^9/L左右时,剂量减半。减至10×10^9/L左右时,改为小剂量(0.5~1.0 g/d),维持治疗。用药期间需经常检查血常规,以便调整药物剂量。

  白消安(马利兰):为烷化剂,作用于早期祖细胞。起效较慢,一般用药后2—3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才开始减少,但持续时间长,停药后白细胞减少可持续2—4局,故应掌握剂量。初始剂量为4-6 mg/d,分2次口服。当白细胞计数降至20×10^9/L左右时,应停药,待稳定后改小剂量(2 mg/l-3 d),使白细胞计数维持在(7~10)×10^9/L。用药过量甚至常规剂量也可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且恢复较慢。长期用药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皮肤色素沉着,类似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精液缺乏及停经,此外还可能促使慢性期提前急变。故目前应用逐渐减少或不用。

  其他药物:小剂量Ara-C 15~30mg/(m2·d)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有可能使Ph细胞减少甚或转阴。

  2.1.3.干扰毒α(IFNα)

  通过影响自杀因子(Fas)介导的凋亡及增加Ph阳性细胞HLA分子的表达量,加强抗原递呈细胞和T细胞识别起作用。该药起效较慢,对白细胞过多者,宜在第1~2周并用羟基脲或小剂量Ara-C。能使50%~70%的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10%~26%的患者可获得显著细胞遗传学缓解,但BCR-ABL融合基因mRNA仍然阳性;多数认为起始剂量应为300万-500万U/(m2·d),2~3周后剂量增至900万-1 200万U/(m2·d)或达到获显著血液学疗效[即白细胞计数(2~4)×10^9/L,血小板计数接近50×10^9/L]的最大耐受量及患者出现毒性症状需要减少剂量。可望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最短时间为6个月,一般用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耐受的药物毒性剂量为(3~9)x 10^6U/d,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7次。持续用数月至2年不等。常见不良反应为畏寒、发热、疲劳、厌食、恶心、头痛、肌肉和骨骼疼痛。用对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等可减轻不良反应,大约25%患者因不良反应无法耐受而停药。

  2.1.4.靶向治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又称格列卫,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苯胺类衍生物,能特异性阻断ATP在ABL酪氮酸激酶上的结合位置,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的增生。该药是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方法。血液学有效率可达98%,且可取得较好的遗传学缓解。对CML急性变也有一定治疗效果。推荐剂量:

  慢性期:400 mg/d。用药3个月后评估血液学疗效;用药6个月后评估遗传学疗效。如Ph染色体未达到细胞遗传学缓解(Ph阳性染色体≤35%),加量至600~800 mg/d。

  加速期及急变期:600-800 mg/d。如并发全血细胞减少,应在支持治疗下继续用药,应用l年以上。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恶心、肌肉痉挛、骨骼疼痛、关节痛、皮疹、腹泻、水肿、体液潴留和肝功能受损等。目前认为应用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无细胞遗传学反应或失去前期的疗效为耐药。

  达沙替尼(Dasatinib):属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甲磺酸伊乌替尼耐药或不能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所有病期(慢性期、加速期、淋巴系细胞急变期和髓细胞急变期)的成人患者。也可治疗对其他疗法耐药或不能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人患者。CML慢性患者的有效率为45%.晚期CML患者和Ph+ALL患者的有效率为31%~59%。大多数患者开始服药后对达沙替尼的治疗反应可持续6个月。它在临床研究中最常报遭的不良反应包括液体潴留、出血、腹泻、皮疹、感染、头痛、疲劳和恶心,也常导致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2.1.5.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根治性标准治疗。移植患者的年龄同内多以50岁以下。年龄<30岁,慢性期,诊断一年内未用过白消安及IFNα治疗,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供者,男供者给女受者足Alio—HSCT疗效好的因素。因此。对有条件接受移植者,应争取在诊断后一年内实行。

  2.1.6.脾切除

  仅适于巨脾或脾亢或有脾栓塞者。

  2.1.7.白细胞清除术

  用于高白细胞白血病,以缓解危急状况。

  2.1.8.防治高尿酸血症

  与化疗同时使用,别嘌醇0.1g,每日3次,维持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并碱化尿液,防止尿酸性肾病。待白细胞下降近正常后停药。

  2.1.9.加速期治疗

  加速期病情多不稳定,约2/3病人发生急变,对慢性期常用药物不再发生疗效,原则上要采取更强有力措施才能控制疾病的进展。化疗药物剂量要大、改用既往未用的新药或在原方案上增加新的药物,或改单一用药为联合化疗等。如药物控制脾大很困难.切脾或脾区照射有一定价值。

  2.1.10.急变期治疗

  化疗:髓系急变者可采用ANLL方案化疗.急淋变可按ALL方案化疗;但患者耐受性差,缓解率低且缓解期短。

  伊马替尼:剂量如上述,疗效维持短暂。

  Allo—SCT:疗效差,复发率高达60%。

  2.1.11.疗效标准:

  血液学缓解标准 按照1978年全国白血病防治协作会议附件白血病疗效标准(试行草案)

  完全缓解:①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②血象Hb>100g/L,白细胞总数<10×10^9/L,分类无幼稚粒细胞,血小板(100~400)×10^9/L;③骨髓象正常。

  部分缓解: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3项中有1项或2项未达完全缓解标准。

  未缓解: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3项中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及无效者。

  细胞遗传学反应①完全反应:无Ph+细胞;②部分反应:Ph+细胞1%~34%;③微小反应:Ph+细胞35%~90%;④无反应:Ph+细胞100%。完全反应和部分反应合为主要反应。

  2.2.中医疗法

  2.2.1.辩证论治

  毒邪聚集、气血逆乱证

  治法:清解解毒,调畅气机。 主方: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合青黛雄黄散(《奇效良方》)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20g,生地黄10g,水生角15g,黄连10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0g,丹皮10g,玄参10g,知母10g,连翘10g,青黛10g,雄黄1g,桔梗6g,竹叶6g,甘草6g,

  加减:气血损伤者,选加党参、黄芪、白术等;血虚血燥,大便干结者,选加当归、生地、熟地、白芍、火麻仁等;血液瘀滞者,选加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邪毒壅盛者,选加虎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肝郁气滞者,选加柴胡、香附、川棟子、陈皮等。

  毒瘀蕴结、气血暗伤证

  治法:活血解毒,益气养血。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青黛雄黄散(《奇效良方》)、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合方加减。

  常用药:黄芪15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丹皮10g,元胡lOg,五灵脂10g,乌药10g,香附9g,枳壳10g,青黛10g,雄黄lg,甘草6g。

  加减:气血两虚甚者,选加人参、党参、白术、白芍、熟地等;毒邪亢盛者,选加半枝莲、虎杖、三棱、蜈蚣等;死血瘀积,聚而不散者,进加地龙、水蛭、三棱、莪术等;脘腹胀满者,选加莱菔子、青陈皮、木香等;食欲不振者,选加菖蒲、焦三仙等。

  气阴两虚、毒瘀互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解毒。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青黛雄黄散(《奇效良方》)合方加减。

  常用药: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熟地黄15g,山药12g,山萸肉10g,丹皮10g,泽泻10g,青黛10g,雄黄lg,甘草6g。

  加减:毒瘀亢盛者,选加半枝莲、虎杖、三棱、蜈蚣、水蛭、地龙、桃仁、红花、川芎等;脘腹胀满者,选加枳实、大腹皮、焦槟榔等;潮热盗汗者,选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等;阴虚阳亢者,选加生龙骨、牡蛎、代赭石、杭菊花等;阴精虚极者,选加阿胶、龟板胶、鳖甲胶等。

  肾阴亏虚、毒瘀不散证

  治法:滋补肾阴,祛瘀解毒。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青黛雄黄散(《奇效良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方加减。

  常用药:热地15g,山药12g,山萸肉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川生膝10g,鹿角胶10g,龟板胶10g,青黛10g,雄黄1g,蒲黄6g,五灵脂6g。

  加减:阳气暴脱者,选加附子、细辛、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等;虚损出血者,选加旱连草、仙鹤草、茜草、血余炭等;血液瘀滞者,选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血虚者,选加当归、阿胶、何首乌等。

  2.2.2.中药成药:①六神丸,成人每服10粒,小儿酌减。日服1~2次,含化或开水送服。适用于慢性期的热毒互结之证:②生黄解毒丸1片),口服,每次1丸(2~4片),每日2~3次。适应于慢性期的毒热充斥三焦之证;③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口服液),每次1丸(6g或1支),每日2次,适用于急变期的肾阴虚损之证。

  2.2.3.药物外治:单用青黛、雄黄粉或二者按9:1比例配伍,以蜜或醋调成糊状,涂抹脾区,对缩小肿大脾脏具有一定效果。皮肤破溃者禁用。

用药

饮食

• 饮食保健

  1.女贞天茅鸡蛋粥:

  [原料]女贞子20 g,天冬、茅根、野葡萄藤15 g,粳米100 g,鸡蛋2只,红糖适量。

  [制法]各药分别洗净,水煎2次,每次用水600 mL,煎20分钟,2次混合,去渣、留汁于沙锅中;再将粳米淘净放入,小火慢熬成粥,磕入鸡蛋,下红糖打散,熬溶。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用于慢性白血病,症见低热者。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7日为1个疗程。

  2.兔肝天葵鳖甲汤:

  [原料]天葵子15 g,鳖甲20 g,黄药子,野菊花各10 g,兔肝100 g,姜丝、麻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各药分别洗净。水煎2次,每次用水500 mL,煎20分钟,去渣、留汁于沙锅中;再用小火慢熬汤热时,加入兔肝片和姜丝,再熬15分钟,下精盐、味精,淋麻油,调匀。

  [功效]养阴清热,软坚散结。用于慢性白血病。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5~7日。

  3.灵芝蜂乳粥:

  [原料]灵芝50 g,蜂乳100 mL,粳米100 g,蜂蜜适量。

  [制法]灵芝焙干,研成细末。粳米淘净,加水1 000 mL,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灵芝末、蜂乳和蜂蜜调匀。

  [功效]滋补强壮,益肝抗癌。用于慢性白血病,症见低热,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者。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10日为1个疗程。

  4.灵芝龟肉粥:

  [原料]灵芝20 g。乌龟1只(约250 g),猪胴骨250 g,粳米100 g,姜丝、麻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乌龟处死,砍去头、尾及脚爪。从腹甲边缘剖开,取出内脏,洗净;猪胴骨洗净敲裂;灵芝焙干,研成细末。粳米淘净。加水1 200 mL,大火烧开后,加入乌龟肉、猪胴骨和姜丝,转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灵芝末、精盐和味精,淋麻油,调匀。

  [功效]滋阴补血,养肝益。肾。用于慢性白血病者。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7日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