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脑出血

• 英文名称:hematencephalon

• 俗称:出血性脑卒中

• 就诊科室:外科,神经外科

• 常见症状:头痛,心动过缓,眩晕,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尿潴留,尿失禁,嗜睡,偏盲,颅内压增高,记忆力减退,颈强直,脑膜刺激征,四肢瘫痪,猝倒,高热,尿崩,恶心与呕吐,去大脑强直,瞳孔异常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脑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脑出血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脑出血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 环境因素

  脑出血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脑出血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症状

• 头痛,心动过缓,眩晕,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尿潴留,尿失禁,嗜睡,偏盲,颅内压增高,记忆力减退,颈强直,脑膜刺激征,四肢瘫痪,猝倒,高热,尿崩,恶心与呕吐,去大脑强直,瞳孔异常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大小,重者发病后数小时即死亡,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如在“静区”少量出血)。常发生在高血压患者.男性比女性多见,多数无预兆而突然发生,34%~38%在发病后即达到高峰,严重者头痛、呕吐,几分钟后昏迷。早期神经症状的进展大多由于发病后几小时的继续出血和血肿扩大所致。睡眠中发病者很少,有部分患者可有使血压升高的诱因,如情绪激动、紧张、用力、咳嗽、排便和性生活等。

  1.意识改变:

  半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重症者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意识模糊或昏迷: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最突出的症状,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位于皮质和基底节区外侧的少量出血,出现意识障碍较少,而位于基底节区内侧、丘脑和脑干的较大量出血,因出现脑水肿和影响网状系统,容易出现意识障碍。患者有意识障碍时,多伴有尿失禁或尿潴留。

  2.头痛、恶心、呕吐:

  有40%~50%的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开始表现为病灶同侧剧烈头痛,颅内压增高时为全头痛,伴有喷射样呕吐,转头和翻身时更易发生。有视乳头水肿。发病后期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呕吐更加频繁,病情危重者,下丘脑受损,呕吐物为咖啡色。

  3.呼吸、血压和心率:

  由于呼吸中枢受损、脑水肿等原因,可出现呼吸功能的变化,表现为过度换气、潮式呼吸和不规则呼吸等。大多数患者有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当出现心动过缓时,应警惕颅内压增高较严重。90%的患者血压升高,且升高的程度相当大。

  4.癫痫发作:

  有6%一7%的患者有癫痫发作,大多出现在出血后数小时内,小部分患者是首发症状,可表现为大发作或局灶性发作,脑叶出血比深部出血多见。病情严重者会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5.脑膜刺激征:

  颅内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破入脑室而流入蛛网膜下腔时,除头痛、呕吐外,可出现颈强直和Kernig征等脑膜刺激征。

  6.不同部位出血的特点:

  6.1.基底节区出血

  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好发部位,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壳核60%.丘脑10%)。由于出血常累及内囊,而出现一些共同的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

  6.1.1.壳核出血:系豆纹动脉破裂所致,表现为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双眼球偏离病侧肢体,主侧病变还可伴有失语等。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

  6.1.2.丘脑出血: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一般为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甚至偏盲,丘脑出血可以扩展到下丘脑和上部中脑,引起一系列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通常感觉障碍严重,特别是深感觉障碍更为突出。该部位出血还有以下特殊表现:①丘脑性感觉异常:对侧感觉过敏或自发性疼痛;②丘脑性失语:言语缓慢而不清、重复言语、发音困难、复述差,但朗读和认读正常;③丘脑性痴呆:记忆力下降、计算力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若出血量少者,仅表现为对侧肢体感觉障碍,或甚至无明显的表现。

  6.2.脑叶出血

  系大脑皮质支血管破裂所致,也称皮质下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叶出血的原因除高血压外,其他原因还有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血管畸形、脑肿瘤、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疗后等。出血以枕叶、颞叶最多见,其次为顶叶、额叶;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多数的脑叶出血均有头痛、呕吐,癫病发作也较常见,其他的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如额叶出血表现为精神障碍、运动性失语、失用、对侧肢体瘫痪等;顶叶出血者表现为体象障碍,对侧肢体轻偏瘫和明显的感觉障碍,颞叶出血者表现为感觉性失语,部分性偏盲和精神症状。枕叶出血只表现为对侧偏盲并有黄斑回避现象。一般来讲,脑叶出血病情较轻,但出血量较大者,病情重并可导致死亡。

  6.3.脑桥出血

  原发性脑下出血占脑出血的10%。在脑干出血中,绝大多数为脑桥出血,少部分为中脑出血,而延髓出血极为少见。脑桥出血量大于5ml者,通常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四肢瘫,可伴有胃出血、高热、呼吸困难、去大脑强直等,多在发病24~48小时内死亡。小量脑桥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复视、眼震、凝视麻痹、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瘫痪、偏瘫等,其预后良好,有的仪遗留轻偏瘫或共济失调。

  中脑出血少见,轻症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复视、眼睑下垂、一侧或两侧瞳孔扩大、眼球不同轴、水平或垂直眼震、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也可表现Weber或Benedikt综合征。重者出现昏迷、四肢迟缓性瘫痪、去皮质强直,常迅速死亡。

  延髓出血更为少见,临床表现为突然猝倒、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规则、心律夫常,继而死亡。轻症患者可表现为不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

  6.4.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最常见的为小脑上动脉的分支,病变多累及小脑齿状核。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枕部疼痛等。出血量不大时主要表现为小脑症状,如病变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吟诗样语言,无偏瘫。出血量增加时,还可表现有脑桥受压体征,如外展神经麻痹、侧视麻痹、周围性面瘫、吞咽困难及肢体瘫痪和(或)锥体束征等。大量小脑出血尤其是蚓部出血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呼吸节律不规则,有去皮质强直发作,最后致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6.5.脑室出血

  占脑出血的3%~5%。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是指脉络丛血管出血或室管膜下l_5cm内出血破人脑室,继发性是指脑实质出血破人脑室者。原发性脑室出血出血量较少时,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颈强直、Kernig征阳性,一般意识清楚,有血性脑脊液,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预后良好:出血量大时,很快进入昏迷状态或昏迷逐渐加深,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病理反射阳性.早期出现去皮质强直发作,常出现丘脑下部受损的症状及体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大汗、血糖增高、尿崩症,预后差,多迅速死亡。

  6.6.内囊出血

  大脑基底节为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由于损及内囊故称内囊出血。除脑出血所具有的一般症状以外,内囊出血的患者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6.6.1.偏瘫:出血对侧的肢体发生瘫痪,瘫痪侧鼻唇沟较浅,呼气时瘫侧面颊鼓起较高。如昏迷不深或在压眶或疼痛刺激时可见健侧肢体自发动作而瘫痪侧肢体无动作。不等程度的偏瘫在内囊出血是几无幸免的。完全迟缓的偏瘫,腱反射消失,甚至病理反射也引不出来。但一般在数天或数周后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就渐渐增高。瘫痪肢体由迟缓性逐渐转为痉挛性,上肢呈屈曲内收,下肢强直,腱反射转为亢进,可出现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呈典型的上运动神经源性偏瘫。

  6.6.2.偏身感觉障碍:出血灶对侧偏身的感觉减退。针对肢体、面部时并无反应或反应较另一侧为迟钝。

  6.6.3.偏盲:在患者意识状态能配合检查时还可发现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主要是经过内囊的视放射受累所致。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1.诊断:

  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应高度怀疑脑出血。头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1.有瘫痪体征时,需要与脑炎、脑脓肿和脑肿瘤鉴别。鉴别要点有年龄、起病形式、有无发热、有无外伤史等,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和MRI对鉴别有帮助。

  1.2.与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别是硬膜下血肿鉴别。这类出血以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为主,但多有头部外伤史,头颅CT检查有助于确诊。

  1.3.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局灶体征不明显者,应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疾病鉴别,如中毒(CO、酒精、镇静催眠药中毒等)和某些系统性疾病(低血糖、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等)。应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头颅CT能除外脑出血。

  2.必需检查项目:

  2.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早期血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可准确显示出血的部位、大小、脑水肿情况及是否破人脑室等,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

  2.4.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头颅MRI 对幕上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如CT,对幕下出血的检出率优于CT。MRI的表现主要取决于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发病1d内,血肿呈T1等或低信号,T2呈高或混合信号;第2天至1周内,T。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低信号;第2~4周,rrl和T2均为高信号;4周后,T1呈低信号,T2为高信号。此外,MRI比CT更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及血管瘤等病变。

  脑血管造影 MRA、CTA和DSA等可显示脑血管的位置、形态及分布等,并易于发现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烟雾病等脑出血病因。

  在无条件进行CT检查时,对病情不十分严重、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进行腰穿。脑出血时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呈均匀血性。当病情危重,有脑疝形成或小脑出血时,禁忌腰穿检查。

  3.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出血鉴别的疾病有:

  3.1.脑梗死

  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脑梗死非常相似,或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严重表现也酷似脑出血,行CT扫描可以鉴别。

  3.2.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一般没有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但如合并动脉痉挛导致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者,则不易与脑出血鉴别,可借助CT扫描鉴别之。

  3.3.高血压性脑病

  表现为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并伴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眩晕、枧盘水肿,甚至有意识障碍等,但没有明确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降血压治疗效果和cT扫描结果可明确鉴别之。

  3.4.瘤卒中

  即脑肿瘤发生的出血,CT或MRI增强扫描可明确。

治疗

• 一般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概要:

  脑出血重症需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治疗包括:控制出血,评估可能的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控制严重的高血压。保证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温治疗。应用止血药和凝血药。外科治疗包括血肿清除术及血肿抽吸术。恢复期主要目的是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与主动锻炼。


  脑出血的详细治疗:

    治疗原则:第一步保持安静,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确保生命体征平稳;控制高血压;保护气道和保持气道畅通(最好的办法是尽早气管插管)。第二步是评估神经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出血部位、出血原因,进行头部CT扫描,完善临床资料。第三步是控制增加出血的高危因素。

  1.一般治疗:患者卧床,保持安静。重症需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保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如缺氧难以纠正或出现呼吸衰竭,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发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之后再放置胃管。

  2.控制出血:

  2.1.对抗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若患者因服用华法林而导致脑出血,可首选肌注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1,剂量为10~40 mg,以纠正增高的INR。可配合用新鲜冰冻血清来及时、快速地对抗凝血功能异常,常用剂量为15~20 ml/kg。若为肝素引起的脑出血,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肝素的抗凝作用,以纠正APTT。鱼精蛋白用量要综合考虑肝素的用量和给药时间:肝素100 U,用药0 h硫酸鱼精蛋白1.0~1.5 mg;30~60 min硫酸鱼精蛋白0.5~0-75 mg;60~120 min硫酸鱼精蛋白0.375~0.5 mg;大于120 min硫酸鱼精蛋白0.25~0.375 mg。鱼精蛋白有严重的副反应,包括高血压、心动过缓和过敏反应,尤其在快速给药时更容易出现。鱼精蛋白用量超过100 mg时,反而会出现抗凝作用,甚至引起出血。溶栓治疗导致的脑出血,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

  2.2.超早期止血治疗:血肿体积、脑室内出血和意识水平下降是脑出血预后较差的三个一敢共识的指标。其中,血肿体积是能够独立预测脑出血后30 d死亡率的最有用指标。脑出血发生后数小时内出血仍可继续,因此超早期止血治疗十分必要。止血剂的治疗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Ⅸ因子浓缩剂等替代治疗常用于有凝血障碍(如服用华法林)的脑出血患者,但对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不会增强其止血功能。冷沉淀物特别适用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以增强其止血功能。双醋酸去氨加压素、精氨酸血管加压素适用于原发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疾病患者。对于正常凝血功能的脑出血患者可予立止血(reptilase)、抗纤溶性氧基酸(如6一氧基己酸、止血环酸)及抑肽酶等。

  3.评估可能的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行血管造影进行评估可能存在的血管畸形,以便采取必要的手术治疗。

  4.控制严重的高血压:目前无统一标准。国际上有Cincinnati和Heidelberg两种方案。

  4.1.Cinctunati方案:①血压<180 230="" 120="" mmhg="">140 mmHg或收缩压有轻微上升(间隔5 min,重复2次)时,给予硝普钠2μg/(kg.min),重复2次,3~5 min后可给予双倍;③收缩压>230 mmHg和(或)舒张压120~140 mmHg(20 min重复)时,给予拉贝洛尔10 mg,静脉注射,10min后可给予双倍剂量,根据需要,最大剂最为160 mg,或硝苯地平10 mg,舌下含化。

  4.2.Heidelberg方案:①血压<220 120="" mmhg="">120 mmHg,或收缩压有轻微上升(15 min重复测量)时,给予硝酸甘油5 mg,静脉注射,或10 mg口服;③收缩压>220 mmHg和(或)舒张压110~120 mmHg(15 min重复测量)时,给予硝苯地平lO mg,舌下含化,或可乐定0.075 mg,皮下注射,或utipidil12.5 mg,静脉注射。

  国内学者提出脑出血急性期舒张压>110 mmHg或收缩压>200 mmHg(30~60min重复检查)时,需要作适当的降压处理。若有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动脉内膜剥脱、血压>200/110 mmHg者,血压应控制在平均动脉压(MAP)<130 mmHg水平;若脑出血前已有高血压病史,脑出血急性期应将MAP控制在90~130mmHg。有高血压性脑病可给予硝普钠、硝酸甘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1)、维拉帕米和尼卡地平。建议使用拉贝洛尔,拉贝洛尔是一种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可以静脉给药,对心率和心排血量的影响非常小,不会产生心律小齐,在给药间隙期不会引起血压反跳,也不会产生快速减敏现象。一次性给予拉贝洛尔5~25 mg,可在5~15 min内快速将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10%~20%以下,此剂量不会引起低血压,不会改变患者的神志,也不会加重患者的临床病情。拉贝洛尔常用的给药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静脉推注,每隔10 min,静脉给药10~40 mg,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决定用药剂量.最大剂量可用到160mg;第二种是持续静脉滴注。滴速控制为2~8mg/min。硝普钠降压作用快速、疗效确切并可预测,停药后降压作用很快消失,易于控制,故在处理严重高血压时经常使用。肼苯哒嗪口服给药,50~100 mg/次,每天两次,可以把血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还可以选用艾司洛尔,首剂给予负荷量500 μg/kg,然后50~200μg/(kg·min)。

  5.高颅压处理:

  5.1.预防颅内压增高的常见诱因:高血压、低氧血症(PaO2<60 mmHg)、癫痫、体温过高、胸内负压的增高等。

  5.2.降颅压的措施:渗透性利尿:甘露醇0.25~0.75 g/kg,6 h一次重复,注意肾毒性;髓襻利尿剂:呋塞米20 mg静脉注射,可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减少前者副反应。

  5.3.静脉使用巴比妥类:巴比妥类药物可以降低脑代谢、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并能清除自由基;静脉使用巴比妥类药物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能有效地控制患者躁动和抽搐。稳定病情,减少再出血;有利于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改善颅内血液循环,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静脉注射1~5mg/kg硫喷妥钠,在给药后很短的时间内,即产生显著的降颅内压效果。因此,在某些临床操作过程中。如气管内插管,可以选用这类药物来预防短暂性颅内压升高。但要注意,巴比妥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慢血液流速,并且对神经功能有严重影响。用药后不便于检查患者的神经功能。不利于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

  5.4.脑室引流术:脑室引流术是快速降低颅内压的一种有效措施,简捷、直接,尤其对腑出血合并脑积水的患者疗效确切,如丘脑出血、小脑出血等。但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在脑室置管时容易引起出血;术后脑室引流管保留时间较长,容易增加感染机会和出血的风险;术后要勤换引流管,一般7 d更换一次,以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要监测脑脊液变化,了解有无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5.5.其他:过去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来减轻急性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尽管皮质激素确实能够减轻脑水肿,尤其是脑内转移瘤、脓肿周围水肿,但它在急性脑出血中的治疗价值尚不清楚。

  6.保证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液体输入量按尿量+500 ml计算,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的患者还需适当增加入液量。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

  7.降温治疗:体温降低后,脑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有利于脑细胞恢复和减轻脑水肿。但对脯出血,应用药物作冬眠降温时不良反应很多,且垒身降温可影响心脏功能,易发生肺炎等并发症,故以冰帽做局部物理降温为宜。

  8.止血药和凝血药:一般认为脑内动脉出血难以药物制止,不宜使用,但对点状出血、渗血,特别足合并消化道出血时,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9.外科治疗:包括血肿清除术及血肿抽吸术,其目的都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而未被破坏的神经元恢复功能,对某些危重患者,不但可以挽救生命,而且还可以提高生存质量。符合下列情况者可作为适应证:①小脑出血:出血量>10 ml或血肿直释>3 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出血量>20 ml或有脑干受压征者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否则可能随时发生脑疝死亡;②壳核出血:出血量>50 ml,或颅内压增高明显,或CT有明显占位效应有可能形成脑疝或已有天幕疝者;③丘脑出血:出血量>10 ml,或病情继续恶化者。对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或丘脑内侧出血血液大量破入脑室者,可行颅骨钻孔,侧脑室外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近年来,在脑内血肿引流方面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肺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和内镜导引下脑内血肿引流术等。在有效引流血肿的情况下,明显减少了手术操作对正常脑组织的创伤,尤为清除大脑深部咀肿(如丘脑、壳核出血)提供了简捷可行的治疗手段。

  10.恢复期治疗:主要目的是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与主动锻炼,配合物理疗法、针灸等,以健进功能恢复,对失语者应积极进行言语训练。应嘱病人定期复诊,继续稳定血压,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适当给予改善脑循环及代谢的药物,促进脑功能恢复。

  11.防治并发症:

  11.1.感染:发病早期或病情较轻时通常不使用抗生素,老年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易并发肺部感染,尿潴留或导尿易合并尿路感染,可根据经验、痰或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选用抗生素治疗;保持气道通畅,加强口腔和呼吸道护理,痰多不易咳出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尿潴留可留置尿管并定时膀胱冲洗。

  11.2.应激性溃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可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如两咪替丁0.2—0.4 g/d,静脉滴注;雷尼替丁150 mg,口服,每日1一2次;奥美拉唑20 mg/d,口服,每日1一2次,或40 mg静脉注射;还可用氢氧化铝凝胶40—60ml,口服,每日4次;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去甲肾上腺素4—8 mg加冰盐水80—100 ml,口服,每日4—6次;云南白药0.5 g,口服,每日4次;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在胃镜直视下止血,需注意呕血引起窒息,并补液或输血维持血容量。

用药

遵医嘱使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

• 饮食保健

  1.竹沥生姜汁饮:

  [原料]竹沥汁20 mL,生姜汁10 mL,牛黄0,2 g,鲜橘子汁100 mL。

  [制法]先将3汁混匀,牛黄研粉后加入汁中搅匀。

  [功效]清化痰热,祛邪开窍。用于脑出血急性期之阳闭证属痰热闭窍者。

  [服法]可于下胃管后分早、晚2次鼻饲,其后视病情再定。

  2.二角三汁饮:

  [原料]水牛角30 g,羚羊角0,5 g,竹沥汁20 mL。石菖蒲汁30 mL,生藕汁30 mL。

  [制法]将水牛角加水200 mL,文火煎煮25分钟,去渣取汁,对入竹沥汁、石菖蒲汁、藕汁、羚羊角粉,调匀。

  [功效]熄风清热,豁痰开窍。用于脑出血急性期之阳闭证属痰热闭窍者。

  [服法]混匀,分2次鼻饲。

  3.黑豆独活汤:

  [原料]黑豆100 g,独活15 g,酒少许。

  [制法]将黑豆加清水500 mL,煮至黑豆“开花”后,将独活洗净、切片放入,小火再煮20分钟。

  [功效]祛风通经活血。用于脑出m后遗肢体强直、瘫痪,活动不便,语言障碍。

  [服法]去渣取汁,分1~2次冲酒服。

  4.菖蒲郁金赤豆饮:

  [原料]石菖蒲10 g,郁金10 g,麝香0,1 g,赤小豆30 g,白糖适量。

  [制法]先煎石菖蒲、郁金、赤小豆,取汁约100 mL,调入麝香与白糖。

  [功效]芳化通闭。用于脑出血急性期之阴闭证属痰浊闭窍者。

  [服法]适温后鼻饲。

  5.半夏菖蒲苡米粥:

  [原料]法半夏10 g,石菖蒲25 g,薏苡仁50 g,粳米50 g,钩藤30 g。

  [制法]薏苡仁洗净、晒干、研末,与粳米同煮为粥;法半夏、石菖蒲、钩藤共煎15分钟,取汁约100 m1对入已制好的苡米粥。

  [功效]祛湿化痰利窍。用于脑出血急性期。

  [服法]早、晚2餐适温鼻饲,1剂/d,连服3日至“极度危险期”过后。

  6.参附回阳煎:

  [原料]人参10 g。熟附子9 g,龙骨、牡蛎各30 g,黑豆50g。

  [制法]人参煎取汁;余3药另煎取汁,纳入黑豆再煎,至黑豆极烂,滤取上清液。2汁对匀。

  [功效]回阳敛阴。扶正固脱。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之脱证,证属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者。

  [服法]早、晚2餐或多餐适温鼻饲,1剂/d,至病情好转停用。

  7.地龙桃花饼:

  [原料]黄芪100 g,干地龙(酒浸)30 g,红花、赤芍各20 g,当归50 g,川芎10 g,桃仁(去皮尖,略炒)15 g,玉米面400 g,小麦面10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焙干、研粉;除桃仁外,余药浓煎取汁;将地龙粉、玉米面、小麦面与白糖混匀,并以药汁调和成面团,分制为20个小饼,将桃仁匀布饼上,入笼或用烤箱烤熟。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起痿。用于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属气虚血瘀者。

  [服法]每次食饼1~2个,2次/d。

  8.镇肝熄风煎:

  [原料]牛膝25 g,代赭石30 g,龙骨30 g。钩藤30 g,菊花10 g,鸡蛋清1个,白蜜适量。

  [制法]将前5药同煎,去渣取汁,趁热调入鸡蛋清,再加适量白蜜。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阴虚阳亢者。

  [服法]空腹服用,每日早、晚各1剂。

  9.涤痰粥:

  [原料]半夏12 g,胆南星15 g,枳实15 g,僵蚕10 g,白芥子6 g,当归尾12 g,粳米100 g,冰糖适量。

  [制法]诸药同煎,取汁300 mL,稍加水后纳入充分浸洗后之粳米同煮为粥,化入冰糖。

  [功效]清热化痰通络。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痰热阻滞者。

  [服法]1剂/d,分早、晚2餐饮用,1周为1个疗程。

  10.人参薤白粥:

  [原料]人参10 g,薤白12 g,当归头10 g,鸡蛋清1个,小米50 g,冰糖适量。

  [制法]先将人参,当归头打碎,文火煎汤,然后加入小米煮粥,将熟下鸡蛋清、薤白及冰糖,煮熟。

  [功效]补气养血通络。用于脑出血后遗症期证属气血两虚者。

  [服法]1剂/d,分早、晚2次服食。

  11.枸杞羊肾粥:

  [原料]拘杞子30 g,羊肾1个,羊肉50 g,橘皮10 g,粳米50 g,葱、五香粉适量。

  [制法]将羊肾、羊肉切薄片,橘皮亦切碎,与枸杞子并入葱和五香粉先煮20分钟,下米熬成粥。

  [功效]滋补肝肾,化痰通络。用于脑出血后遗症期证属肾精不足者。

  [服法]1剂/d,晨起佐早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