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皮赘

• 英文名称:skin tag

• 俗称:软垂疣,软纤维瘤

•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皮肤病科

• 常见症状:正常皮色丘疹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皮肤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皮赘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皮赘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皮赘一般指软纤维瘤,软纤维瘤可作为识别腺瘤样结肠息肉的标致,皮损组织病理:单发袋状型示表皮变薄、变平,基底层色素增加;多发丝状型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轻度至中度肥厚。真皮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

• 环境因素

  皮赘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皮赘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皮赘一般指软纤维瘤,软纤维瘤可作为识别腺瘤样结肠息肉的标致,皮损组织病理:单发袋状型示表皮变薄、变平,基底层色素增加;多发丝状型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轻度至中度肥厚。真皮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

症状

• 正常皮色丘疹

  症状

  1.发病人群:

  多见中老年人,尤其是更年期的妇女。

  2.皮损:

  主要发生于颈、胸背部。亦见腹股沟、腋窝。

  3.常为:

  针帽头至绿豆大小柔软的赘生物,通常有蒂,呈肤色或淡褐色。

  4.组织学特点为:

  表皮茎突处明显增生。当发生损伤、局部受压或扭转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临床表现分3种。

  4.1.多发性小丘疹,质软。表面有沟纹,长1~2mm,好发于颈部及腋窝。

  4.2.单个或多发丝状型:为针头到绿豆大,是光滑细长柔软的丝状突起,好发于颈部、眼睑及躯干。皮赘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

  4.3.单发袋状型:是单个口袋状肿物,根端较细呈蒂状,好像泪滴悬挂在皮肤表面,触之柔软有弹性,有小袋样感觉,呈正常皮色,偶尔因蒂扭转而疼痛,也可发生炎症与坏死。常见于躯干,其次为腹部、背部,偶尔发生于颈部、腋部及面部。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1.诊断:

  根据病史、年龄和皮肤上发生悬垂状的赘生物,容易诊断。

  2.鉴别诊断:

  2.1.与软痣在临床上甚难区别。必须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在切片上,若能找出痣细胞则为软痣;若找不出痣细胞,应诊断为皮赘。

  2.2.神经纤维瘤为先天性、多发性赘瘤,并有疝样现象,多开始于青年时期,同时皮肤上还有色素斑。

  2.3.丝状疣 为寻常疣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眼睑、颈项部,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肤色或棕褐色。

  2.4.疣状表皮结构不良 自幼发病,损害为粟粒至黄豆大小扁甲丘疹,呈暗红色、紫红色或褐色,好发面、颈、躯干、四肢。面和手部的皮疹类似扁平疣,质硬,常合并掌跖角化、雀斑样痣及智力障碍。

治疗

• 一般治疗

  治疗:

  一般不需要治疗,治疗较小的皮赘,可切除或剪掉,也可用电烧、冷冻或用三氯醋酸及纯石炭酸烧灼。对较大有蒂的疣赘,可用液氮冷冻或用手术刀或剪刀将皮赘切除。

用药

三氯醋酸。

饮食

• 饮食保健

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忌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