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皮炎

• 英文名称

• 俗称

•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皮肤病科

• 常见症状:风团,鳞屑,色素沉着,皮肤瘙痒,斑丘疹,红斑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皮肤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无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皮炎不是遗传病,但是具备遗传倾向。遗传倾向即有遗传的可能性,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皮炎的体质,即遗传易感性。遗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因素。具体病因如下:

  本病发病率约占人群01%~05%,家庭遗传倾向明显。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小儿发病与父母,过敏素质明显相关。约70%患者有家族遗传过敏史。患者本人及家族成员,往往曾患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另外,不良生活习惯,如常用过热的水洗脸,或过频地使用香皂、洗面奶等皮肤清洁剂,平时不注意对紫外线的防护以及一些寄生虫的影响,环境因素,外伤和化学性刺激等都可能引起皮炎。

• 环境因素

  皮炎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皮炎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本病发病率约占人群01%~05%,家庭遗传倾向明显。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小儿发病与父母,过敏素质明显相关。约70%患者有家族遗传过敏史。患者本人及家族成员,往往曾患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另外,不良生活习惯,如常用过热的水洗脸,或过频地使用香皂、洗面奶等皮肤清洁剂,平时不注意对紫外线的防护以及一些寄生虫的影响,环境因素,外伤和化学性刺激等都可能引起皮炎。

症状

• 风团,鳞屑,色素沉着,皮肤瘙痒,斑丘疹,红斑

  1.神经性皮炎:

  本病中青年多见,先有剧烈瘙痒,后有皮损;皮疹为扁平丘疹,苔藓样变,无渗出;皮疹多发于颈部、四肢伸侧、腰氐部、腘窝、外阴;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

  2.异位性皮炎:

  成人期皮损可类似播散性神经性皮炎,但有婴儿期湿疹史、家族遗传过敏史、皮肤白色划痕症阳性等其他临床特点。

  3.特应性皮炎:

  最初病损多为面颊部,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瘙痒剧烈。慢性表现为干性、较大、较隆起的棕红色丘疹和粗糙而带皮屑的棕褐色苔癣样变,可融合成片。经过搔抓,常有少许渗液、表皮剥脱及抓痕。

  4.夏季皮炎:

  初起时皮损为针尖大小红斑、丘疹,因瘙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及色素沉着,无糜烂及渗液,好发于成年人的四肢伸侧。当气温下降时病情明显好转,并可自愈,病情与气候明显有关。

  5.异位性皮炎:

  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婴儿可出现皮肤潮红、渗液,面部、头皮、尿布区域、手、臂、足或腿部出现结痂的皮疹。通常在3~4岁时,皮炎消失,但常常复发。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年人皮疹常出现(或复发)在一个或几个部位,特别是在上臂、肘窝或窝。皮疹的颜色、程度和部位因人而异,但都有瘙痒。

  6.脂溢性皮炎:

  皮疹初起为毛囊口周红色小丘疹,渐发展融合成黄红色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由于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略有差别。婴儿脂溢性皮炎常于出生后1~3个月发病,前头顶或整个头皮可覆满厚薄不等油腻性灰黄色或黄褐色痂屑,可累及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微痒。一般在3~4周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并发感染或异位性皮炎。

  7.日光性皮炎:

  是由日光诱发的一种迟发性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鳞屑、苔藓样变,常以某种皮疹为主。

  8.念球菌性皮炎:

  多发于皮肤皱褶部如腹股沟,肛周臀裂部,腋窝,女性乳房下皮肤,也可发于龟头包皮内和大小阴唇,指甲沟和口角等处。皮疹多呈局部皮肤潮红,轻度肿胀,表面可糜烂,分泌物有异臭味。有时也可呈干燥,脱屑。小儿念珠菌性皮炎还常累及躯干,颈部皮肤,呈广泛密集红色斑丘疹,外观似热痱。可同时侵犯口腔或外阴粘膜,常有乳酪样分泌物呈假膜状。

  9.蚊虫叮咬型皮炎:

  是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较为常见的害虫有跳蚤、虱类、蠓、刺毛虫、飞蛾、蚊、臭虫、蜂等。会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水疱或大疱,在蜇咬部位可见到瘀点或水疱。

  10.激素依赖性皮炎:

  是因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萎缩纹、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辩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 局部有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根据患者典型皮疹形态及其分布,反复发作史,剧瘙痒及其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结合患者外周血IgE升高及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诊断不难。

  

  

  

  

治疗

• 一般治疗

  1.全身治疗:

  1.1.抗组胺类药主要起镇静止痒作用。常用扑尔敏4mg,每日3次。皮损消退后,最好能继续用数日。

  1.2.抗生素对皮损广泛且有糜烂、渗液的病例,即使没有明显细菌感染的表现,也应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250mg,每日4次。

  1.3.类固醇激素原则上不用于一般病例,对严重病例,为尽快控制症状,可短期(2~3周)使用。

  1.4.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CYA)和干扰素等。

  2.局部治疗:

  2.1.类固醇激素用于炎症较重但无明显糜烂、渗液的皮损。在疗程中适当更换品种,起初用强效的,以尽快控制症状,数日后逐渐换成中、低效的。对不同部位的皮损,在品种选择方面也应注意。皮损面积广泛,尤其婴幼儿,宜选用作用较弱或低浓度的制剂。

  2.2.抗生素用于感染的皮损。常与类固醇激素并用。

用药

        抗组胺类药常用扑尔敏4mg,每日3次。红霉素250mg,每日4次。类固醇激素可短期(2~3周)使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CYA)和干扰素等。

饮食

• 饮食保健

  发病期间忌辛、辣、酒类等食物。对鱼、虾等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应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但无须盲目地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