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慢性乙型肝炎

• 英文名称

• 俗称

• 就诊科室:内科,感染科,肝病科,消化内科

• 常见症状:黄疸,巩膜黄染,肝区痛,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低热,腹胀

• 传染性:传染性

• 患病部位:消化系统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慢性乙型肝炎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感染HBV后,由于受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临床类型,导致其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原因有:1家族性传播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3缺乏预防意识4漏诊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成为慢性肝炎

• 环境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会传染,有较强的传染性,是一种可造成人群流行的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具体发病原因如下: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感染HBV后,由于受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临床类型,导致其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原因有:1家族性传播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3缺乏预防意识4漏诊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成为慢性肝炎

症状

• 黄疸,巩膜黄染,肝区痛,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低热,腹胀

  临床表现

  轻度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大或肝功能异常,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以及腹胀、失眠、低热等。体检往往发现面部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及肝掌。肝大,质中或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多有脾大。病情严重者可有黄疸加重、腹水、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等。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穿刺活检和病原学检查不难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鉴别。

治疗

• 一般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根据HBV复制的水平,可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期:复制期和非复制期。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决于病毒复制水平。其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跟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1.抗病毒治疗:

  1.1.适应证:

  .HBV 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2)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3)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炎症坏死。

  具有(1)并有(2)或(3)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ALT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Ⅲ)。

  应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因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其AST水平可高于ALT,对此种患者可参考AST水平。

  2.干扰素治疗

  2.1.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①治疗前高ALT水平;②HBV DNA<2×l08拷贝/ml;③女性;④病程短;⑤非母婴传播;⑥肝脏纤维化程度轻;⑦对治疗的依从性好;⑧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者。其中治疗前HBV DNA、ALT水平及患者的性别是预测疗效的主要因素(Ⅱ)。治疗12周时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对预测疗效也很重要。

  2.2.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治疗前应检查: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③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水平;④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以排除妊娠。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①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l-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②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③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一HBe和HBV DNA;④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最好先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同时应每月检查甲状腺功能;治疗前已患糖尿病者,也应先用药物控制糖尿病,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⑤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2.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

  2.3.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一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Ⅲ)。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2.3.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降低IFN一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血小板<30 x 10^9/L,则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Ⅲ)。

  2.3.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因此,使用于扰素前应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中也应密切观察。抗抑郁药可缓解此类不良反应(Ⅲ),但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α。

  2.3.4.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抗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严重者应停药。

  2.3.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发生上述反应时,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2.3.6.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干扰素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和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索为主者。

  3.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3.1.拉米夫定

  本药可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发生率。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对乙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移植前用拉米夫定;移植后.拉米夫定与HBIG联用,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HBV再感染,并可减少HBIG剂量。

  3.2.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1)

  目前临床应用的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前体,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发挥抗病毒作用。阿德福韦酯已获我国S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适应证为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药尤其适合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

  3.3.恩替卡韦(entecavir)

  恩替卡韦是环戊酰鸟苷类似物。成人每日口服0.5mg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临床研究表明,对发生YMDD变异者将剂量提高至每日1rag能有效抑制I-IBV DNA复制。我国SFDA也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4.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的监测和随访

  治疗前检查: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②病毒学标志包括HBeag、抗-HBe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水平;③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磷酸肌酸激酶和血清肌酐等。另外,有条件的单位治疗前后可行肝组织学检查。

  治疗过程中应对相关指标定期监测和随访,以评价疗效和提高依从性:①生化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②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③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肌酐等指标。

  无论治疗前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于治疗1年时仍可检测到HBV DNA,或HBV DNA下降<2log10者,应改用其他抗病毒药治疗(可先重叠用药1—3个月)。但对肝硬化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不可轻易停药。

  4.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苦参素(氧化苦参碱)系我国学者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已制成静脉内和肌肉内注射剂及口服制剂。我国的临床研究表明,本药具有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及一定的抗HBV作用。但其抗HBV的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进行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但多数药物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其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4.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乙型肝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胸腺肽α1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对于有抗病毒适应证,但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有条件可用胸腺肽α1 1.6mg,每周2次,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Ⅱ一3)。

  5.抗炎保肝治疗: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而如能有效抑制肝组织炎症,有可能减少肝细胞破坏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制剂活性成分比较明确,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这些制剂可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等也可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特别是ALT水平。

  抗炎保肝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疗。对于ALT明显升高者或肝组织学明显炎症坏死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抗炎和保肝药物。不宜同时应用多种抗炎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及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效应。

  6.抗纤维化治疗:有研究表明,经IFN—α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肝组织病理学可见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有所减轻,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

  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属正虚血淤证范畴,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治疗,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淤为主,兼以养血柔肝或滋补肝肾。

用药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胸腺肽α1 1.6mg,每周2次,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Ⅱ一3)。

饮食

• 饮食保健

  1.三瓜煎:

  [原料]蒲瓜壳60 g,冬瓜皮60 g,西瓜皮6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3种鲜瓜皮、壳清洗干净、切碎,然后加水放入沙锅中煎煮约20分钟,冷却后加入砂糖即成。

  [功效]清热除湿。用于湿热黄疸,发热,纳差,皮肤发黄者。

  [服法]40~80 mL/次,2~3次/d。

  2.薏苡仁金针赤豆粥:

  [原料]鲜金针菜15 g。赤小豆50 g,薏苡仁100 g,白糖适量。

  [制法]鲜金针菜洗净切碎,入锅加水适量煎20分钟,过滤去渣;放入赤小豆、薏苡仁,煎煮至稠后加入白糖适量。

  [功效]清热利湿。用于小儿湿热、急性肝炎属阳黄者。

  [服法]1剂/d,分2次早、晚服。

  3.鸡骨草蜜枣肉饼:

  [原料]鸡骨草30 g,蜜枣7~8枚,瘦猪肉100 g,清水适量。

  [制法]瘦猪肉洗净剁成肉末,鸡骨草切碎,将肉末放在碗中摊成饼状,上面放上蜜枣,撒上切碎的鸡骨草,加水适量,加盐少量调味。放在锅内隔水蒸煮半小时即成。

  [功效]清湿热解热退黄。用于黄疸、发热、恶心、肝区不适者。

  [服法]喝汤吃渣,1次/d。

  4.西瓜小豆汤:

  [原料]西瓜皮30 g,赤小豆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西瓜皮和赤小豆清洗干净,放入沙锅中,用文火煮成稀粥状。

  [功效]清热除湿,利水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发热,小便赤短者。

  [服法]2次/d,早、晚各一。

  5.红枣花生汤:

  [原料]红枣30 g,花生30 g,冰糖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红枣和花生洗干净,加入清水煎30分钟后,加入冰糖即成。

  [功效]降低血清ALT。用于急性或慢性肝炎,不发热,神疲乏力,皮肤色黄晦暗者。

  [服法]2次/d,连服30日为1个疗程。

  6.泥鳅木耳汤:

  [原料]活泥鳅250 g,水发木耳150 g,水发黄花菜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泥鳅洗净漂水吐泥,然后切片,黄花菜洗净切碎,黑木耳洗净,三者同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炖至熟烂。

  [功效]温中益气,利水退黄。用于小儿急性或慢性肝炎,低热者。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

  7.瘦猪肉蘑菇汤:

  [原料]鲜蘑菇100 g,山药100 g,瘦猪肉10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鲜蘑菇清洗干净切碎,山药洗净切成小块,瘦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同人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加入白糖、味精、食盐少许调味。

  [功效]健脾温肾化湿。用于小儿慢性肝炎,阴黄证,低热,恶心,纳差,皮肤暗黄者。

  [服法]温服,每日早、晚各1次。

  8.板蓝根煨红枣:

  [原料]板蓝根30 g,红枣20枚,清水适量。

  [制法]将板蓝根洗净、切片后放入纱布袋中,扎口,与洗净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

  [功效]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2次分服,连续服30日。

  9.枸杞当归煲鹌鹁蛋:

  [原料]拘杞子30 g。当归30 g,鹌鹑蛋10枚,清水适量。

  [制法]将当归洗净、切片,与洗净的枸杞子、鹌鹁蛋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煨煮30分钟,取出鹌鹑蛋,去壳后再放锅中,小火同煨煲10分钟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调益胃气。主要用于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分2次服,当口趁热1次服用完。

  10.首乌枸杞肝片:

  [原料]制何首乌20 g,枸杞子30 g,猪肝10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何首乌和枸杞子洗干净,放入砂锅内,加水浸泡片刻。浓煎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煎液,回入沙锅,小火浓缩成50 mL,配以水发木耳、嫩青菜、葱花、蒜片,加适量料酒、酱油、姜末、精盐、味精、香醋、水淀粉,将猪肝(切片)熘炒成首乌枸杞片。

  [功效]养肝肾。用于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佐餐当菜,随意服食,当日服完。

  11.鸡骨草煮田螺:

  [原料]鸡骨草30 g,田螺20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清水养田螺1~2日,每日换水2~3次。以除泥土,然后加清水,与鸡骨草同煮成汤。

  [功效]清利湿热,解毒消黄。用于早期肝炎。

  [服法]1剂/d,分2~3次饮汤,可连服7~10日。

  12.绿豆酸枣酿藕:

  [原料]绿豆100 g,酸枣仁30 g,大藕4节(约500 g)。

  [制法]将绿豆和酸枣仁洗净,分别以清水浸泡半小时备用,再将藕一端切断后,把绿豆装入藕孔中,装满后将断端之藕盖于原处,用竹签插住,入大铝锅中加冷水,放入酸枣仁,上火煮,到藕烂熟而得。

  [功效]清热解毒,除烦利湿。养肝安神。用于肝气旺伴梦多不宁者。

  [服法]适量食藕饮汤,2~3次/d,可连服用 7~10日。

  13.虎杖王味蜂蜜:

  [原料]虎杖500 g,五味子250 g,蜂蜜1 00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上2味药洗净,用炒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以中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适量水煮煎,滤出药液;另将2次药液合并入沙锅内加热适当浓缩,加入蜜汁,适当加热混匀即可,冷藏保存。

  [功效]虎杖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去瘀止痛;五味子能降转氨酶,保护肝细胞;蜂蜜含有多种糖类和维生素,三者合用,可清热利湿,解毒保肝,退黄降酶。用于急性肝炎胁痛及转氨酶增高者。

  [服法]每次1勺,用开水冲服,3次/d,可连服30~60日。

  14.茵陈栀子仁粥:

  [原料]茵陈30 g,栀子6 g,香附6 g,鲜车前草3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将4味药加水共煮为汤,去渣取汁,与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加适量白糖。

  [功效]茵陈与栀子均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功效;香附疏肝行气,止胁痛;车前草利水去湿;粳米、白糖养肝益阴。渚味合用,能清热利湿,消退黄疸,用于湿热黄疸。

  [ 服法]每日分2~3次,适量服用,必要时可重复2~3周。

  15.地耳草煮鸡蛋:

  [原料]地耳草30 g(鲜品60 g),木香6 g,鸡蛋2枚,清水适量。

  [制法]把前2味药与鸡蛋加水同煮,待蛋熟后,去壳再煮15分钟即可。

  [功效]地耳草性味甘淡而凉,可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木香疏肝行气,调中止痛;与鸡蛋同煮,清热利湿,疏肝解毒,退黄消胀,而又养肝扶正。用于湿热黄疸。

  [服法]饮汤服蛋,每日分2次服食,连服1周。

  16.梅花粥:

  [原料]红梅花6 g,粳米5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梗米煮成粥,离火前加入梅花同煮片刻即成。

  [功效]红梅花性味平而酸涩,入此药膳能清肝解郁止痛。用于肝气郁结型黄疸。

  [服法]分2次服食。

  17.炒猪肝萝卜:

  [原料]鲜猪肝150 g,白萝卜250 g,植物油、香油、食盐、葱、味精、淀粉、清水适量。

  [制法]将前2味分别洗净、切片。适量植物油烧成八成熟,先炒白萝卜片至八成熟时,加入盐搅拌后,盛入盘中;锅内再加入植物油适量,旺火爆炒猪肝2~3分钟,再将萝卜和肝片同锅快速翻炒2~3分钟,加入调料,最后淋入香油少许。

  [功效]萝卜味辛而甘,能清热消食利水,宽中通气,又有降逆和肝作用,配以猪肝以脏补脏。此菜肴能行气宽中,补肝消食。用于肝气瘀滞型黄疸。

  [服法]可分数次佐餐服用。

  18.桃仁粥:

  [原料]桃仁1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将桃仁去皮,捣烂如泥,加水取汁液去渣;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粳米淘净加水煮粥,待粥熟,对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

  [功效]桃仁性味平而甘苦,能活血化瘀,润燥滑肠,通络止痛,用于本病证属瘀血阻络者。

  [服法]在临食前加适量白糖,每日分2次服用。

  19.化瘀养肝蜜:

  [原料]山楂250 g,丹参500 g,拘杞子250 g,蜂蜜1 000 g,冰糖6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前3味药授泡2小时后煎成药液,再把蜜糖对入沙锅内,以微火煮开30分钟,待至蜜汁与药液融合而成黏稠状时离火,冷却后盛入容器内密封保存。

  [功效]山楂性温味酸甘,可化瘀止痛;丹参性微寒而味苦,活血祛瘀;拘杞子性平味甘,补肝肾,生精血;蜂蜜补中缓急,润肠通便。三者合于蜜中,可活肝血,破瘀滞,通经络,滋肝肾,润大肠。

  [服法]每次服1~3汤匙,2~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