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肠易激综合征

• 英文名称: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俗称

•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 常见症状:便秘,烧心,腹泻,恶心,腹痛,排气障碍,腹胀,肠痉挛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腹部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不是遗传病,但是具备遗传倾向。遗传倾向即有遗传的可能性,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体质,即遗传易感性。遗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因素。具体病因如下:

  1胃肠道动力紊乱: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空肠出现较多离散的丛集收缩波,且腹痛发作者中多数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在应激和睡眠中更为明显。2内脏感觉异常: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3精神因素: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4肠道感染:部分IBS患者在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在由各种病原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患者中有部分发生肠功能紊乱。5其他:部分IBS患者的症状与食物有关。

• 环境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1胃肠道动力紊乱: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空肠出现较多离散的丛集收缩波,且腹痛发作者中多数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在应激和睡眠中更为明显。2内脏感觉异常: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3精神因素: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4肠道感染:部分IBS患者在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在由各种病原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患者中有部分发生肠功能紊乱。5其他:部分IBS患者的症状与食物有关。

症状

• 便秘,烧心,腹泻,恶心,腹痛,排气障碍,腹胀,肠痉挛

  1.临床表现:

  1.1.腹痛 最突出,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最多见于下腹部,性质多样,程度各异。便前加剧,便后立轻,冷食后加重,遇热减轻。多在清晨4-5点钟疼痛。是由于肠道动力学改变,缩胆囊素(CCK)使结肠收缩功能增强引起腹痛。

  1.2.腹泻 腹泻为慢性间歇性,但亦可为持续性,或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多呈糊状,有时为稀水状,可带一些黏液,但不含血液。大便容量较少,病人常在清晨起床后或早餐后排便,有急迫感,多在1h内连续排便3~4次,腹泻多伴有腹痛,排便后腹痛随之减轻或消失。

  1.3.腹胀 常与便秘或腹泻相伴,以下午和晚上为重,肛门排气或排便后减轻。

  1.4.便秘 多见于女性,以便秘为主者,亦可间或与短期腹泻交替,排便有不尽感,粪便可带较多黏液,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可为持续性,甚至长期依赖泻药。

  1.5.其他症状 40%~80%有精神症状,常有烧心、恶心、早饱等胃肠症状,约1/2伴有尿频、尿急。有的阳萎和性交时疼痛,尚多见疲乏、头痛、心悸、焦虑、紧张、失眠、抑郁等心理障碍。体检无明显异常发现。

  1.6.体征 体格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有时可扪及有压痛、坚硬的乙状结肠或其他肠袢。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极易感到腹痛,对注气反应敏感,肠道极易痉挛影响操作。这些现象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2.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以下分型可供参考。

  2.1.痉挛性结肠型

  常由饮食因素诱发,产生周期性便秘或伴有腹痛的腹泻。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便中常有粘液。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或尖锐绞痛,通常是在下腹部。病人可有腹胀、胃肠胀气、恶心、头痛、乏力、抑郁、焦虑或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排便后常使症状缓解。

  2.2.无痛性腹泻型

  腹泻可以突然发生,有极紧迫的便意。虽然有时腹泻在睡觉醒来时立即发生,但典型的表现是在进餐后不久即发生。有时便意如此紧迫,以至于病人失去控制,还来不及到厕所即已排便。在夜间极少有腹泻。有些病人有腹胀和伴有轻微疼痛的便秘。

  2.3.混合型 可有腹痛、腹胀与便秘、亦有腹泻者,或两者交替出现。

  Bockus所分三型:结肠痉挛型、黏液腹痛型、神经性下痢型。

  池田所分三型:不安定型、持续下痢型、分泌型。

  另有分四型: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黏液性。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诊断检查:IBS多见于20~50岁患者,起病缓慢,间歇发作,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一般白天症状明显,夜间睡眠中缓解,可伴上消化道烧心、恶心、早饱等症,尚有疲乏、头痛、背痛、失眠等胃肠外功能性症状。心理、精神因素易加重症状。虽病程较长,但体检无阳性体征,且一般营养状态均较好,尚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1.辅助检查:

  1.1.粪便检查 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潜血阴性,细菌培养,血吸虫、寄生虫等均阴性。

  1.2.X线钡剂灌肠造影 正常,或肠管痉挛呈“线征”和结肠袋加深增多。

  1.3.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肉眼观察黏膜无异常,活检也无异常。但在插镜时可引起痉挛、疼痛,或在充气时引起疼痛。如疑有脾区综合征,可在检查时慢慢注入100~200ml气体,然后迅速将镜拔出,嘱病人坐起,在5~10min后即可出现左上腹痛,向左肩放射,这可作为脾区综合征的客观指征。

  1.4.结肠肌电检查 正常人结肠平滑肌基础节律6次/min,而IBS患者3次/min多见。正常进餐后结肠肌峰电位(spike potentia1)立即增加,30min达高峰,50min后静息下来,而IBS患者在前30min增长缓慢,70~90min才渐达高峰。动力学变化腹泻型患者结肠腔内压力降低,而便秘者压力增高。对胆酸、新斯的明、CCK刺激的动力学反应增强。

  用15C作PET肠扫描,可见直肠扩张后IBS患者脑血流图谱与正常人不同。功能性MRI(fMR1)检查IBS与正常人间脑图表现亦有差异。

  2.诊断标准:

  2.1.罗马Ⅱ标准

  2.1.1.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时间(不必连续)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且这些症状具有以下3种情况中的2种: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②症状的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1.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质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2.1.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2.2.2000年罗马Ⅲ诊断IBS标准

  2.2.1.一年内至少应累积3个月有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伴下列异常中2项:①排便后腹痛缓解或消失;②排便频率异常(即>3次/d或<3次/周);③粪便性状异常(干硬秘结或稀便。

  2.2.2.IBS分为腹泻为主型和便秘为主型;

  2.2.3.需排除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对症状的解释。

  2.3.我国1986年11月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制定IBS诊断标准为:

  2.3.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2.3.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

  2.3.3.3次以上便常规及培养均阴性。便潜血阴性。

  2.3.4.钡灌肠检查阴性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2.3.5.纤维镜检部分患者运动亢进,黏膜无异常。组织学检查正常。

  2.3.6.无痢疾、血吸虫病史,试验治疗无效。临床研究选择病例应超过2年。

  3.鉴别诊断:IBS需注意与下述疾病鉴别:

  3.1.感染性肠病 包括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血吸虫感染,肠结核等。这类肠病多有急性感染史,虽经抗感染治疗,但未达治愈,可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对这类病人需依据感染病史,确切查明粪便病原体阳性,经适当的抗感染治疗痊愈方能确诊。目前临床上存在普遍乱用抗生素的现象,一旦出现腹泻即盲目投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加重,病情迁延。当前临床资料表明,我国慢性腹泻多为功能性肠道疾病,感染性肠病腹泻仅占少数。

  3.2.炎症性肠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这类病症有特异的结肠镜下表现和组织学、免疫学的变化。

  3.3.肠道肿瘤 40岁以上有肠道肿瘤家庭史,特别是近期发病,有排便变化者,应格外注意,需行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造影,排除结肠癌。

  3.4.吸收不良综合征 系小肠疾病,在粪便中常有脂肪和未消化食物。

  3.5.乳糖酶缺乏 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临床表现为吃乳制品后有严重腹泻,便中含有大量的泡沫和乳糖、乳酸,禁吃牛奶和乳制品后症状改善。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尤以内地人群显著。乳糖酶缺乏可通过乳糖耐量试验和氢呼吸试验辅助诊断。

  3.6.缺血性肠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腹痛部位固定,多在左上腹,腹痛与进食有关。重者有血便,X线及结肠镜检有特异征象,选择性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3.7.甲状腺功能亢进与慢性胰腺炎 均可出现排便异常、腹泻,应检测甲状腺功能,胰腺功能。胰源性腹泻呈脂肪泻,量多而酸臭,外观呈泡沫状,漂浮油渍,显微镜下可见脂肪滴等。

治疗

• 一般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对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应采取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不可单纯依靠药物,药物治疗以对症为主,配合心理和行为疗法,包括心理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另外,肠道易激综合征初步确诊后即可开始治疗,在观察疗效的同时进行有关检查,进一步排除器质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1.治疗原则:IBS的治疗应该遵循分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1.1.轻度症状的患者

  首先要让患者明确IBS仅为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可能病因是精神因素或不适当的饮食成分。应详细研究患者饮食成分与IBS症状之间的可能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的食物,并且根据胃肠动力变化特点改变膳食结构。

  1.2.中度症状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寻找诱发症状的可能精神、行为因素。使患者认识到IBS为慢性疾病,需要各种药物联合使用、综合治疗。用于治疗的药物包括:①促胃肠动力药;②肠道菌群;③解痉类药物;①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⑤止泻药等等。

  1.3.重度症状的患者

  此类患者疼痛呈持续性,经常访问健康机构,持续寻找证实疾病,否认心理状态是其影响因素,持续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持有不现实的治愈期望。治疗原则应以神经系统调节为主,单纯作用于肠道的药物大多无效。抗抑郁药被用于消除疼痛,通过抑制疼痛通路,帮助治疗抑郁症状。治疗至少应持续3—4周为一疗程,临床疗效不佳可能是没有规律用药或者药物的剂量过小。患者应结合心理治疗,除心理咨询外还包括催眠疗法、松弛疗法、认识行为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自知力调整治疗。

  2.治疗方案:

  2.1.一般治疗

  该疾病的症状常常和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从患者初诊时起即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有助于激发患者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对诊断和治疗有益的信息。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病程,相信疾病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饮食治疗须详细研究患者的饮食成分与IBS症状之间的可能关系,避免或者减少下述食品:奶制品、显类等产气多的食品,高脂肪食品,果糖和山梨醇的食品,饮料或药物。例如乳糖、咖啡因、高脂食物、乙醇、山梨醇或者大豆、奶制品等容易导致腹胀或者腹部不适。患者应根据症状改变自身饮食结构,避免或减少上述食品。便秘型患者应多食高纤维的食物增加粪便量,加速结肠转运速度,改善便秘的症状。腹泻型患者避免饮食泻剂,尤其是麦麸、绿色蔬菜、含吸收差的单糖和双糖,如山梨醇和甘露醇高的水果(如洋李,梅等)。

  2.2.药物治疗

  用于IBS治疗的药物很多,近几年此类药物发展更是迅速,以下列举已在临床运用的治疗药物。

  2.2.1.以腹痛、腹泻症状为主患者的药物治疗

  钙通道拮抗剂:用于解痉,腹痛、腹泻症状的治疗。

  常用药物有:商品名得舒特,化学成分匹维溴铵。适应证:对症治疗与肠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肠蠕动异常及不适,结肠痉挛,对症治疗与胆道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胆囊运动障碍,为钡剂灌肠作准备。用量用法:1片(50mg),3次/日,必要时可增至6片/日。胃肠检查前为2片,2次/日,连服三日及检查当日晨服2片,可有效减轻肠镜检查时的疼痛发作及程度,提高耐受性。它对胃肠道作用相对特异,心血管作用少,全身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广泛。不良反应有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孕妇及哺乳妇女慎用,勿用于儿童。

  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等,可以减弱结肠动力和抑制胃结肠反射,对腹痛和腹泻有一定疗效。但主要作用的靶器官为心血管系统,对胃肠道作用无特异性,临床应用较少。

  抗胆碱能药物:也可用于治疗腹痛、肠痉挛和便意窘迫症状,可以部分拮抗胃结肠反射和减少肠内产气,如654-2,10mg,餐前半小时,颠茄酊等药。

  其他解痉药:如美贝维林为罂粟碱类,薄荷油可以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消除胃肠道胀气,但临床应用较少。

  止泻药:阿片类制剂如地芬诺酯、洛哌丁胺和可待因可抑制迅速肠运输,治疗IBS腹泻有作用。此类制剂作用于肠道阿片受体,减少肠道运动和分泌,增加液体吸收和大便硬度。临床研究证明:阿片类药物能改善腹泻以及便意窘迫症状。洛哌丁胺可提商粪便硬度,改善便意窘迫症状,但对控制IBS的疼痛疗效较差。于每次排软便后给2mg,直到最大剂量12mg/d。其虽能治愈腹泻,但一些患者可发生不能接受的腹胀和不适而中止治疗。

  2.2.2.以便秘症状为主的药物治疗

  促胃肠动力药:用于便秘症状的治疗,如西沙必利,又名普瑞博思(5mg,2—4次/天.餐前半小时服用),是一种5-HT4受体激动药,对全消化道均有作用。它能增加肠肌神经节后神经元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LES压力和(或)食管收缩幅度,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动力,加速结肠转运。其可能机制包括使结肠蠕动的协调性增加、肠道感觉闰值增加。对于减轻便秘和消除腹胀有效,但需注意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其他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但它们对上消化道作用较强。红霉素对IBS症状无明显改善。

  缓泻药:乳果糖15~30ml睡前服用。

  2.2.3.以腹泻、便秘症状交替出现的患者的治疗

  胃肠道功能调节药物:商品名舒丽启能,又名马来酸曲美市汀片,化学名(±)-3,4,5三甲氧基苯甲酸(2-二甲胺基-2-苯基)丁酯马来酸盐。它对消化道运动的作用如下:①胃运动调节作用:可使胃自律运动的振幅减小。还可以增加不规则微弱运动的频率和振幅,使其趋于规律的节律性收缩。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的胃幽门部运动,可抑制运动功能亢进肌群的运动,同时可增进运动功能低下肌群的运动;②对消化系统推进性运动:可诱发成人消化系统生理性消化道推进运动;③对胃排空功能的改善:可使胃排空功能的减弱得到改善,同时,还可使胃排空功能亢进得到抑制;④肠运动调节作用:对肌肉紧张度低下(低负荷时),有增加紧张的作用,对肌肉紧张度亢进(高负荷时),有降低紧张,减小振幅的作用。对过敏性肠炎综合征的心理劳累负荷引起的大肠运动亢进,能够得到抑制;⑤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的调节作用:能降低四肽促胃渣素负荷引起的内压上升,同时也能使肠促胰浪素引起的内压降低得到回升;⑥对消化道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实验发现即使在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以及河豚毒等的存在下,本药仍有对消化道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可以非竞争性抑制由于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作用。它还有末梢性镇吐作用:实验表明它虽对阿扑吗啡诱发的呕吐其抑制作用较弱,但对因硫酸铜诱发的呕吐,可以明显延长诱发呕吐所需时间。因此它可对胃肠道实行双向调节功能,可改善临床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暖气、腹胀、腹鸣、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尤其对缓解IBS患者的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疗效较好。用法和用量:成人口服,每次0.1~0.2g,一日3次,根据年龄、症状适当增减剂量。不良反应:偶有口渴、口内麻木、腹鸣、腹泻、便秘和心动过速、困倦、眩晕、头痛、皮疹、转氨酶升高等,发生率约为0.4%。

  注意事项:①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儿童慎用。②出现皮疹患者血停药观察。

  2.2.3.2.肠道微生态制剂:微生态的生理功能: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能分泌各种酶,如蛋白溶解酶、α-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麦芽糖酶、葡聚糖酶及具有N一乙酰溶菌酶括性的各种酶,促进新陈代谢。双歧杆菌等细菌能产生乳酸和乙酸等短链脂肪酸,保持肠道pH在5左右,有利于Fe2+、Ca2+和维生素的吸收。双歧杆菌产生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和叶酸等。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K。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膜菌群紧附在肠黏膜表面,通过占位保护、营养竞争、产生细菌素、有机酸等物质来阻挡或抑制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袭肠黏膜。肠道菌群及其产生的毒性产物具有广谱免疫原性,使机体获得对许多致病菌及其毒性产物的抵抗能力。有些菌群如太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等会促使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与胺结合成亚硝酸胺;有些菌群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能将亚硝酸胺降解成砸硝酸盐与胺;在菌群平衡的情况下,抑癌的菌群占优势,主要起到抑癌作用。菌群平衡的情况下,双歧杆菌等细菌能产生乳酸和乙酸,改善肠内环境,减少内毒素的来源,降低血中内毒素的水平;可减少对胆固醇的吸收。可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腹泻、便秘等症状。

  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商品名米雅)本品为活菌制剂,服用本品后,酪酸棱菌进入肠道,可对各种肠道有害细菌的发育起抑制作用,减少其增殖和产生毒素,使肠道内水分潴留明显减少,同时,促进有益菌双歧杆菌的生长,还可通过抑制5-HT,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本品还能抑制肠黏膜的萎缩,同时使粪便中水分含量减少,粪便的性状和排便次数也得到改善。另外,酪酸梭菌在肠道内能产生一些酶和维生素类的有益物质。用法用量:通常成年人每次1—2片(20mg/片),一日3次,饭后半小时温水服用。

  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本品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促进机体对营养物的消化,合成机体所需的维生素,激发机体免疫力。本品服用后,所含三种有益苗可迅速地到达肠道,能在其中定植。主治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腹泻;也可用于治疗轻、中型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及消化不良、腹胀。用法用量:饭后半小时温水服用,一日2次,1次2—4粒(210mg/粒),重症加倍。

  2.2.4.对有明显精神症状患者的药物治疗:除上述治疗外还要加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阿普唑仑(佳乐定)0.4mg,1次/每晚或3次/日,症状缓解后可停用。氟西汀常用剂量30mg,1次/日、帕罗西汀常用剂量20mg,1次/日,但起效慢(10—15天才能起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10.5mg,2次/日,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不宜太短,症状控制满意后可逐步减量,稳定后再考虑停药。

  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对控制腹泻和腹痛症状有一定疗效。抗抑郁药物因其止痛及抗焦虑效果,被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状态。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药和选择性5一HT再摄取抑制药等。两者疗效差异不明显,药物可能通过减弱中枢唤醒系统而起效。

  2.3.中医治疗 本证成因复杂,辨证分型也多,根据医师个人认证进行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随证加减,或用秘验单方、针灸按摩等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模式。

  2.4.心理和行为疗法 包括心理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据国外报道,此法有一定的效果,优于单纯用药,但国内尚少开展。某些情况下,使用安慰剂有一定疗效。

  3.预后:本征预后良好,无并发症,不转为他病。

用药

得舒特,化学成分匹维溴铵,用量用法:1片(50mg),3次/日,必要时可增至6片/日。胃肠检查前为2片,2次/日,连服三日及检查当日晨服2片。抗胆碱能药物:如654-2,10mg。其他解痉药:如美贝维林为罂粟碱类。止泻药:阿片类制剂如地芬诺酯、洛哌丁胺和可待因。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胃肠道功能调节药物:商品名舒丽启能,又名马来酸曲美市汀片,成人口服,每次0.1~0.2g,一日3次,根据年龄、症状适当增减剂量。

饮食

• 饮食保健

  1.有腹胀和胃肠胀气者:

  应避免豆类、白菜以及其他难以消化的食物。应避免大量使用加有山梨醇这类人工增甜剂的食物、药物和口香糖。只能小量摄入果糖(水果、浆果和一些植物中的常见成分)。低脂饮食对改善病人症状有一定作用。同时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和乳糖酶缺乏症者应避免进食奶制品。

  2.有些肠易激综合征病人:

  尤其是主要症状是便秘者,可通过进食较多的纤维素来改善症状。每天进食一茶匙未精制麦麸和大量水和其他汤或饮料,或用两杯水冲服车前草胶浆剂。如此,饮食中纤维素的增加可减轻病人症状,如腹胀和胃肠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