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面肌痉挛

• 英文名称:Hemifacial Spasm,HFS

• 俗称:原发性面肌痉挛

• 就诊科室:外科,五官科,神经外科

• 常见症状:抽搐,肌肉痉挛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面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面肌痉挛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面肌痉挛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2血管因素: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较少见。。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3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其他因素: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

• 环境因素

  面肌痉挛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面肌痉挛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2血管因素: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较少见。。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3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其他因素: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

症状

• 抽搐,肌肉痉挛

  【临床表现】

  (1)面肌痉挛多为中年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

  (2)最早及影响最严重者为眼轮匝肌,逐渐影响到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

  (3)面肌痉挛表现为而肌不随意、阵发、节律性抽搐,严重时呈痉挛或强直性发作。

  (4)情绪、劳累、精神因素等可使症状加重。

  (5)可有数天至数月间隙期,间隙期内如正常人。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1.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要点:

  1.1.多为中年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

  1.2.最早及影响最严重者为眼轮匝肌,逐渐影响到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

  1.3.表现为而肌不随意、阵发、节律性抽搐,严重时呈痉挛或强直性发作。

  1.4.情绪、劳累、精神因素等可使症状加重。

  1.5.可有数天至数月间隙期,间隙期内如正常人。

  1.6.神经系统检查除可有轻度面瘫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2.鉴别诊断:

  2.1.继发性面肌痉挛

  如肿瘤、炎症、延髓空洞症、损伤等,从病史、体检常可鉴别,必要时借助CT和MRI检查。

  2.2.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为大脑半球病变所致的运动性癫痫发作,程度轻时仅表现为一侧口角处抽搐,不伴意识障碍,此时和面肌痉挛相似。脑电图常可见到尖波发放,CT和MRI也可明确病灶部位及性质。

  2.3.三叉神经痛

  为一侧面部的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疼痛侧肌肉痉挛、流泪和面部潮红,但本病不伴疼痛,亦无“扳机点”。抽搐频数远较三叉神经痛为重。

  2.4.一些锥体外系病变

  如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因多伴有典型的一些全身性运动障碍症状,一般不难鉴别。

治疗

• 一般治疗

  【治疗】

  1.治疗方法选择:首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癫癇药及各种镇静药,仅对少数症状较轻昀病人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包括苯海索、地西泮和卡马西平等,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

  面肌抽搐的手术治疗除了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外,还有一些破坏性手术,包括面神经分支酒精注射、茎突孔面神经主干酒精注射以及面神经分支切断或压榨术。

  2.手术方法:

  2.1.麻醉与体位、切口、骨窗和硬膜切开: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以下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2.2.面神经显露:用蛇形自动脑牵开器持脑压板逐渐抬起小脑外下部,双极电凝并切断1~2支桥静脉,开放小脑延储外侧池。显露后组脑神经,进一步抬起小脑,锐性分离蛛网膜,显露第四脑室侧隐窝脉络丛、小脑绒球和第四脑室侧孔。抬起小脑绒球,开放小脑脑桥池.显露桥延沟,即可见脑桥区域的面神经根(位于听神经后方)、听神经根、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2.3.血管游离与减压:几乎所有动脉压迫都发生在面神经出脑干5mm以内,压迫血管来自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或其分支以及脑桥背外侧引流静脉。据统计,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占全部压迫血管的80%以上。沿神经根与其压迫血管表面剪开增厚的蛛网膜,用微型剥离子把血管与神经分开,在神经根与压迫血管之间置入适量的Teflon片,如系静脉压迫不能分离,可用双极电凝后切断。

  2.4.关颅: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膜,常规关颅。

  术后面肌抽搐的消失是逐步的。大宗病例报道,一次手术面肌抽搐消失达87.8%,在随访观察中,有97%的病人抽搐明显减少甚或消失。

用药

首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癫癇药及各种镇静药,包括苯海索、地西泮和卡马西平等。

饮食

• 饮食保健

  1、陈皮、薏苡仁、白芷、云茯苓。先煮薏苡仁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每日一剂,连服数日。具有除痰通络,健脾化湿。适用于脘腹胀满、脾失健运、食少纳呆、痰湿阻遏之面瞤等症。

  2、山楂、薏苡仁、粳米、炒扁豆、红糖适量。共加水煮粥,食前加红糖,供早晚餐。具有活血通络,健脾化湿。山楂活血化积;红糖补血活络;薏苡仁、扁豆治脾虚有湿。全方使脾得健运,痰化湿除,面部络脉贯通。适于脾虚湿困,经络受阻之证。

  3、健康鸽子、天麻。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