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麻疹

• 英文名称:measles

• 俗称

• 就诊科室:感染科

• 常见症状:呕吐,斑丘疹,高热,红斑,疱疹

• 传染性:传染性

• 患病部位:皮肤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麻疹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麻疹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 环境因素

  麻疹会传染,有较强的传染性,是一种可造成人群流行的传染病。麻疹是一种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具体发病原因如下: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症状

• 呕吐,斑丘疹,高热,红斑,疱疹

  1.典型麻疹:潜伏期10日左右(6~18 日),潜伏期长短与所接触的病毒量及是哲接受过被动免疫制剂有关。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分3期。

  1.1.前驱期:从发热至出疹3—4日。起病急,以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膜充血为主要症状。于病程2~3日可见颊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的0.5~1mm直径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的黏膜斑(Koplik斑).多时可融合,对本病有早期诊断意义。黏膜斑2—3日内消先。

  1.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皮疹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出齐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2一4mm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痊间皮肤正常,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嗜睡,重者谵妄、抽搐、咳嗽频繁。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

  1.3.恢复期:出疹3—5日后,体温开始下降,呼吸道等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消退,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素斑,伴麦麸样脱屑。1—2周完全消失。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开。如此期体温未恢复正常或再攻上升,提示有并发症发生。

  2.非典型麻疹:

  2.1.轻型麻疹:麻苗的广泛应用,使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临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轻型病例增多。轻型麻疹与自动免疫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我国研究资料表明,初免后15年HI抗体阳性率尚有81.7%~84.5%,但在初免成功者中.少数人群由于其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甚至转阴,可失去对麻疹野毒株感染的保护力,感染麻疹病毒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极少数为轻型麻疹(其HI抗体均

  轻型麻疹病情轻,前驱期可缩短至1~2日或者无前驱期,体温不高,甚或正常,眼、鼻卡他和咳嗽等症状可能缺如;口腔无麻疹黏膜斑或数量少,一天或不到一天即消失。皮疹稀疏散在,甚至见不到皮疹。病程短,一般6~9日,更轻者l~2日即恢复,多无并发症。

  2.2.重型麻疹:多见于并发严重继发感染或免疫力低下者.如营养不良或已患有其他疾病的儿童.病死率高。依据临床特征.有以下几种类型:

  2.2.1.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起病即高热持续在40~4l℃,常有谤妄、昏进、抽搐,早期出现大片紫蓝色融合性皮疹,伴气促、心率快、唇指发绀。

  2.2.2.休克性麻疹:表现为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高热、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胜厥冷、心音弱、脉细速、血压下降等。皮疹色暗淡,稀少,出疹未透发而骤然隐退。

  2.2.3.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褪色.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可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此型少见。

  2.2.4.其他:并发重症细菌性或其他病毒性肺炎者也列为重型麻疹。

  2.3.成人麻疹:在广泛使用麻苗的国家和地区,麻疹发病年龄明显上移,成人麻疹日渐增多,病程经过仍较典型,但病情多较重。起病急,发病第一日即高热、头痛、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后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加重,热型不规则或为稽留热.持续3—8日。发病3~4日出现皮疹,疹型为粗大斑丘疹,融合,退疹迟缓。重症病人于疹后2~3日可出现出血性皮疹。口腔黏膜斑常见,但不典型,消失较晚。肠道症状多见,且明显,一组报道67.2%患者出现病毒性肠炎样水性粪便。中毒症状重可见假性脑炎。发生率0.1%一1%,合并脑炎者10%~20%死亡,亦可并发DIC。此外,成人麻疹发生麻疹性肝炎者较多,其发生率为31%一86%,多发生于麻疹急性期,在病程的第5一l0日损害达高峰。临床表现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甲型病毒性肝炎,可出现黄疸(5%~8%)、肝脾大,血清转氩酶升高,大多于2—4周恢复,也有延至8周恢复者,预后良好;肝细胞损害较轻。无特征性改变,可见灶性坏死伴淋巴细胞浸澜,但未能找到病毒颗粒。

  2.4.异型麻疹:多发生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6个月~6年,当再接触麻疹病人或再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时出现,原因不明,可能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潜伏期7一14日:前驱期2—3日,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腰痛、呕吐、咳嗽等。发热可延续至数周。无典型麻疹黏膜斑。起病后2—3日出现皮疹,由四肢远端开始向心性扩散到躯干和四肢,但超过乳头线以上少见,偶见于面部。皮痊为多形性,黄红色斑丘疹。有时呈2—3mm大小的小疱疹,有痒感、无痂.偶呈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常伴四肢水肿,多见于手足背部。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可发生肺炎,x线检查可显示肺部淋巴结肿大及肺部片状阴影.肺炎可延续1—2年。有的病人可出现胸水。部分病人有肝脾大伴肢体麻木、无力和瘫痪,也可无明显皮疹而有其他脏器病变。不易分离到病毒。但恢复期麻疹特异性抗体强阳性。周围血象检查早期白细胞数降低,后期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本病接种活疫苗者极少发生。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1.实验室检查:

  1.1.血象 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0—6.0)×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1.2.病原学检查

  1.2.1.病毒分离:在麻疹前驱期和出疹第1日,取病人的眼、鼻咽分泌物经抗生素处理后或血液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阳性率较高,但出疹第2日后则很难分离到病毒。因取材的时间很有限。且培养技术复杂,难以推广。

  1.2.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法或PCR法检测麻疹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1.2.3.病毒抗原检测:免痤荧光(或免疫酶染色)法检查发病初期病人鼻、咽、上呼吸道脱落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早期诊断方法.但同样因技术较复杂,难以在临床普及应用。

  1.3.分泌物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 发病初期病人鼻咽部、眼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查找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l一2日可获阳性。

  1.4.血清抗体测定 血清抗体测定是目前常用于麻疹诊断、免疫效果考核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常用方法。

  1.4.1.血凝抑制试验:特异性、敏感性较强,简便易行,是目前最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之一。主要用于人群抗体水平调查,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用于病人诊断需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取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判为阳性。

  1.4.2.麻疹IgM抗体测定:是麻疹早期的特异诊断方法。多采用抗体捕捉砌ELISA法测定,发病第2日IgM即开始出现,在出疹后1—2周阳性检出率达100%。一个月后明显下降或阴转,故采血时间为发病后第3~25日为最适宜。

  1.4.3.麻疹IgG抗体测定:采用EIISA间接法测定,敏感性高。抗体滴度比血凝抑制法高约100倍,其特异性也强,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疫苗效果考核,双份血清抗体升高4倍以上可作出临床诊断。

  2.并发症:

  2.1.呼吸道并发症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或大肠杆菌所致,病毒则以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为多见。也可见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

  2.1.1.肺炎:以出疹期l周内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占麻疹患儿死因90%以上。由麻疹病毒引起原发性麻疹肺炎.多发生在发病早期,病情多不严重.肺部可闻啰音,伴轻度气促。x线检查可见肺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两肺过度充气,可有小片状浸润,疹退后消失较快。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肺炎为麻疹最常见并发症。表现为皮疹出齐后发热持续不退,气急缺氧症状加重,肺部啰音增多,中毒症状重,可伴吐泻、脱水、酸中毒,甚至昏迷、惊厥、心衰等表现。x线检查可见大片融合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尤易并发脓胸、肺气肿、肺脓肿、心包炎等。

  2.1.2.喉炎:发生率为1%一4%。2—3岁以下小儿多见。表现为中、轻度喉炎者为多.但因小儿喉腔狭小,并发细菌感染时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排出不畅,极易造成喉梗阻,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缺氧,吸气性呼吸围难,严重时须考虑作气管切开。

  2.2.心肌炎 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小儿,致心肌缺氧、心力衰竭。表现为高热、气促、烦躁、心音低钝、脉细速、面色苍白、发绀、皮疹不透或突然隐退、肝脏急剧增太。心电图显示T波和ST段改变,传导异常及低电压。少数病人可伴心包炎。

  2.3.中耳炎 多发生于年幼儿.由细菌继发感染引起,由于抗生素有效治疗,本症己少见。

  2.4.麻疹后脑炎 麻疹并发脑炎并不少见,主要有:

  2.4.1.急性麻疹后脑炎:发生率约0.1%,发生于出疹后2—7日,病程1—2周,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病死率为10%一20%,存活者中半数有后遗症。其发病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血管周围炎(主要在白质)、脱髓鞘。

  2.4.2.麻疹包涵体脑炎:少见,多发生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临床经过很不一致,有的发生于麻疹的初期,有的出现较迟,潜伏期数周、数月,疾病呈急性、亚急性过程。其共同特征是脑细胞中有核内和(或)质内麻疹病毒包涵体。CSF中有麻疹病毒抗体。尸检病理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细胞坏死改变。

  2.4.3.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c sclerosing panertcephalitis,SSPE):由麻疹病毒或麻疹样病毒引起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多见于4—20岁,男多于女。病理改变为广泛的大脑白质、灰质、丘脑、下丘脑及脑干等弥漫性病变。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质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脱髓鞘,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胞核丑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本病发病隐匿,潜伏期2一17年.平均7年,临床经过可分4期:①高级脑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个性改变;②运动障碍.肌阵挛,不自主运动,惊厥等;③昏迷、角弓反张;④脑功能完全丧失,只有脑干反射活动。在第3、4期常有严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发热、出汗、脉率和血压紊乱。一般患者经1—3年死亡,约10%可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大多正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脑电图呈慢波节律,每秒2~3次。血清和脑脊液中麻疹抗体水平升高,脑组织培养可分离出麻疹样病毒。

  2.5.其他 孕妇患麻疹可导致流产、死产或胎儿先天性感染。出生时新生儿可患麻疹,往往无明显前驱症状。而皮疹较多。

  3.诊断和鉴别诊断:

  3.l.诊断 典型麻疹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不难作出诊断。易感者在3—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表现发热、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膜炎者.即应疑及本病。若发现麻疹黏膜斑和(或)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日以上呈典型经过,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若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痊IgM抗体,或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C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或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醚或抗原,即可确诊。非典型麻疹诊断不易,需根据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方可作出诊断。

  3.2.鉴别诊断 许多出疹性疾病都可有发热、皮疹等表现,应与之鉴别,主要有:

  3.2.1.风疹:前驱期短,症状轻,无麻疹黏膜斑,发热l一2口出疹,为斑丘疹,较稀疏,主要见于面部及躯干,1~2日消退,不脱屑,不留色素沉着,常伴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常无并发症。

  3.2.2.幼儿急疹:多发于l岁以内婴幼儿。急起高热,持续3—5日骤降,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疹,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以躯干为多,皮疹退后不脱屑,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3.2.3.猩红热:1~2病日出疹,皮疹色虹,帽针头大小,疹间皮肤充血、一片猩红、压之褪色,疹退可见大片蜕皮。明显咽璃,扁桃体肿大,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4.肠道病毒感染:以柯萨奇A4、A6、A9型,B2、B3、B5型及埃可4、6、9、16型等病毒感染伴发皮疹多见,多发生于夏秋季,出疹前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腹泻,偶见黏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继而出疹,也有热退才出疹者。出疹顺序自面部到躯干、四肢,皮疹多形,可表现为风疹样皮疹或玫瑰疹样皮疹;也可呈疱疹、瘀点,1一5日退疹,疹退不脱屑,不留痕。

  3.2.5.其他:麻疹应与败血症、斑疹伤寒、药物疹、过敏性皮疹等疾病所致皮疹鉴别。可根据临床表现、皮疹特点结合流行病学史作出鉴别,难以鉴别者应作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治疗

• 一般治疗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居室要保持清清、温暖、空气新鲜。匆紧闭门窗,但应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强光刺激,衣服不宜过多,以防高热惊厥或出汗过多发生虚脱。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每日清洁。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常换尿布.保持皮肤干洁。皮痒者用炉甘石洗剂或止痒扑粉。应多饮开水,饮食宜富营养而易消化,供给适量维生素A、B、C、D,酌情补克钙剂。

  2.对症治疗:高热时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但应避免急骤退热而致虚脱。咳嗽用祛瘀止咳剂。烦躁不安者用镇静剂,可选用苯巴比妥每次3—5mg/kg,肌注,安定每次0.1mg/kg,口服,每日3次。对体弱多病者,可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0.2~O.5ml/kg肌注,每日1次,共2—3次,或少量多次输血或血质。WHO认为应用维生素A可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病情恢复也较快。一次10万一20万IU口服。

  中医中药辩证施治,早期行辛凉透表,方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外用透疹药蒸熏和擦洗面部和四肢。出疹期行清热解毒透疹,方用清热透表汤,热症重者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气汤。恢复期宜养阴清热,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3.并发症治疗:

  3.1.肺炎:麻疹合并肺炎可为病毒性或细菌性,多在出疹期发生。临床常见的是溶血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一般选用青霉素治疗.剂量为每日10万~20万U/kg,肌内或静脉注射,疗程至体温正常后5天,肺部啰音消失后方可停药。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氧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2~3日病情好转即可停药。缺氧者给氧.进食少可静脉补液,但总量及钠量不宜过多,速度要慢,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体弱、病重、迁延不愈者可多次少量输血或血浆小儿每次5~10ml/kg。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亦可作为选用抗菌药物的参考。

  3.2.急性喉炎:室内湿度宜增高,保持安静,烦躁不安时宜及时给予镇静剂,可适当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常用雾化吸入,每日3~4次(每100ml雾化液中加氢化可的松10mg,麻黄素lmg)。缺氧者给氧。重症患者可加用氢化可的松8~10mg/kg静滴,或地塞米松每次2.5~5mg,每24小时用1~3次。喉梗阻严重时应及早作气管切开。

  3.3.心肌炎:有心衰者,应及时应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K或毛花苷丙(西地兰)缓慢静注。可同时用呋塞米利尿。控制补液总量和速度,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用能量合剂保护心肌。发生周围循环衰竭者按感染性休克处理。

  3.4.脑炎:麻疹脑炎处理基本上与乙型脑炎相同,一般采用对症、支持疗法,细心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目前无特殊治疗,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药。

  3.5.心血管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时应及时应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毒毛旋花苷K,每次7一10μg/kg,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或用毛花苷丙30~40μg/kg,首次用总量的l/3~l/2,加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静注,余量必要时可间隔4~6小时后分1~2次注射。可同时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有周围循环衰竭者接感染性休克处理。

  3.6.其他

  中耳炎可用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治疗。结合膜炎可用4%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再涂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膏,防止继发感染。

用药

苯巴比妥每次3—5mg/kg,肌注,安定每次0.1mg/kg,口服,每日3次。对体弱多病者,可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0.2~O.5ml/kg肌注,每日1次,共2—3次,或少量多次输血或血质。

饮食

• 饮食保健

  1.桃杏天麦饮:

  [原料]桃仁3~5 g,苦杏仁3~6 g,天冬、麦冬各5~10 g,冰糖适量。

  [制法]将桃仁、苦杏仁去皮尖,打碎,天冬、麦冬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续煮1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冰糖调昧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宣肺止咳,养阴生津。适宜麻疹恢复期,余热未尽,时有咳嗽,唇舌干燥等。、

  [服法]1剂/d,代茶饮,连服3~5日。

  2.香菇香菜汤:

  [原料]香菇5~10 g,胡荽15~20 g,清汤、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香菇洗净,切丝;胡荽择洗干净,切段备用。锅中放菜油烧热后,下葱花、姜末爆香,而后下香菇丝翻炒片刻,再下胡荽、清汤及食盐、味精等,煮沸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益气托毒。适宜麻疹、水痘疹发不畅。

  [服法]1剂/d,连服3~5日。

  3.荆芥防风粥:

  [原料]荆芥(鲜者30~60 g)、防风各5~10 g,柴胡3~6 g,大米30~50 g,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荆芥、防风、柴胡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食盐、味精等调味品,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温服食;或将鲜荆芥洗净,切细;防风、柴胡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再将荆芥末调入粥中,待温服食亦可。

  [功效]疏风解表,宣散毒疹。适宜麻疹透发不畅,风寒、风热感冒,风疹瘙痒等。

  [服法]1~2剂/d,连服3~5日。

  4.葛根升麻粥:

  [原料]葛根5~10 g,升麻3~6 g,大米50~10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葛根、升麻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温服食;或先将升麻水煎取汁,与大米同煮为粥,再取葛粉适量,调入粥中煮熟,待温服食亦可。

  [功效]发表解肌,解毒透疹,升阳止泄,生津止渴。适宜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外感风热,头痛项强;亦可用于脾虚泄泻,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

  [服法]1~2剂/d,连服3~5日。

  5.胡萝卜香菇饮:

  [原料]胡萝卜30~50 g,香菇5~10 g,葱花、胡荽、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胡萝卜、香菇洗净,切丁,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加入葱花、胡荽、食盐、味精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解毒透疹。适宜麻疹、水痘出疹不畅。

  [服法]1~2剂/d,连服3~5日。

  6.青叶薄荷粥:

  [原料]薄荷3~5 g,升麻3~6 g,大青叶、葛根各5~10 g,大米30~5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大青叶、薄荷、升麻、葛根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再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疏风散热,解表透疹。适宜麻疹初起,疹发不畅等。

  [服法]1剂/d,连服3~5日。

  7.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粥:

  [原料]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5~10 g,大米30~5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咽喉,解毒透疹,消肿止痛。适宜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或风疹瘙痒,以及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热毒疮肿,痄腮肿痛等。

  [服法]1~2剂/d,连服3~5日。

  8.川贝百合汤:

  [原料]川贝母5~10 g,百合10~15 g,荸荠30~50 g,大鸭梨30~50 g,冰糖适量。

  [制法]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碎,大鸭梨去皮、核,洗净、切片,与川贝母、百合、冰糖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20分钟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生津。适宜麻疹恢复期,口咽干燥,舌红少津,小便短黄等。

  [服法]1剂/d,分2次食完,连服3~5日。

  9.紫草三豆饮:

  [原料]紫草15~30 g,绿豆、黑豆、赤小豆各50-~100 g。

  [制法]上4味加水煮烂后,待温,分次服食。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透疹。适宜麻疹初热期。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3~5日。

  10.芦根白茅根饮:

  [原料]鲜芦根、鲜白茅根各300~500 g。

  [制法]上2味煎水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透疹。适宜麻疹出疹期。

  [服法]1剂/d,代茶饮,连服3~5日。

  11.芫荽马蹄水:

  [原料]胡荽(芫荽)15~30 g,荸荠(马蹄)250~500 g。

  [制法]将胡荽、荸荠分别择洗干净,加适量清水煎汁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透疹解毒。适宜麻疹初热期。

  [服法]1剂/d,代茶饮。连服3~5日。

  12.荸荠双根汤:

  [原料]鲜荸荠8~10枚,鲜芦根、鲜白茅根各15~30 g。

  [制法]将荸荠切片;芦根、白茅根切段,加适量清水,煎煮取滤液即可。

  [功效]清热透表。适宜麻疹初热期、见形期。

  [服法]将滤液晾凉,代茶令患儿频频饮用,连服5~7日。

  13.荸荠酒酿:

  [原料]制成的酒酿75~100 g,鲜荸荠8~10个。

  [制法]将鲜荸荠去皮,与酒酿分别切片,加清水少许,煮熟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透疹。适宜麻疹出疹期。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3~5日。

  14.银菊葛根粥:

  [原料]金银花、杭菊花各15~30 g,葛根10~15 g,粳米20~30 g。

  [制法]先将金银花、杭菊花、葛根分别择洗干净,加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再与粳米一同煮粥。待粥熟时加入冰糖适量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透疹。适宜麻疹出疹期。

  [服法]随患儿食量,1~2剂/d,连服3~5日。

  15.竹笋鲫鱼汤:

  [原料]鲜竹笋、鲫鱼、姜末、食盐、味精、料酒各适量。

  [制法]先将鲫鱼洗净,去鳞及内杂,切块;鲜竹笋洗净,切丝;将鲜竹笋、鲫鱼一同煮汤,加入葱花、姜末、食盐、昧精、料酒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益气。适宜麻疹恢复期。

  [服法]随患儿食量。2~3次/周。连服2~3周。

  16.麦冬粥:

  [原料]麦冬10~15 g,大米30~60 g。

  [制法]先将麦冬水煎取汁,再将大米煮成半熟时,加入麦冬汁,一同煮为稀粥,调入冰糖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养阴。适宜麻疹恢复期。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2~3周。

  17.犁头草饮:

  [原料]犁头草、金银花藤、车前草各10~15 g,冰糖少许。

  [制法]将犁头草、金银花藤、车前草分别择洗干净,加入清水适量煎煮成汤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预防麻疹。适宜麻疹流行期易感儿服用。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18.紫草白术饮:

  [原料]紫草10~20 g,白术6~9 g,甘草5~10 g,冰糖少许。

  [制法]将紫草、白术、甘草分别择洗干净,加入清水适量煎煮成汤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预防麻疹。适宜麻疹流行期易感儿服用。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19.复方贯众饮:

  [原料]贯众、紫草各10~15 g,升麻2~3 g,甘草3~5 g,白糖少许。

  [制法]将贯众、紫草、升麻、甘草分别择洗干净,加入清水适量煎煮成汤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预防麻疹。适宜麻疹流行期易感儿服用。,,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s日。

  20.青叶蓝根饮:

  [原料]大青叶6~9 g,板蓝根10~15 g,连翘10~12 g,甘草3~6 g,白糖少许。

  [制法]将大青叶、板蓝根、连翘、甘草分别择洗干净,加入清水适量煎煮成汤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预防麻疹。适宜麻疹流行期易感儿服用。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