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肿瘤

• 英文名称:cancinoma

• 俗称:癌症,癌肿

• 就诊科室

• 常见症状:贫血,癌性发热,甲状腺结节,消瘦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全身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无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肿瘤不是遗传病,但是具备遗传倾向。遗传倾向即有遗传的可能性,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肿瘤的体质,即遗传易感性。遗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因素。具体病因如下: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但并非是遗传的。它是指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前者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后者生长迅速,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

• 环境因素

  肿瘤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肿瘤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但并非是遗传的。它是指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前者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后者生长迅速,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

症状

• 贫血,癌性发热,甲状腺结节,消瘦

  1.主诉:

  1.1.肿块:为肿瘤病人最常见的主诉,常由病人无意中发现。若抗炎1~2周后未见好转,肿块反而继续发展,应疑为肿瘤。发生于体腔内深部器官的肿块,一般较难发现,在询问病史时要注意病人所述肿块引起的压迫、阻塞或破坏器官的症状。

  1.2.疼痛:是常见的主诉。肿瘤初起一般无痛,但发生于神经干周围的肿瘤压迫邻近神经,或起源于实质器官(肝癌)及骨骼内的肿瘤(骨肉瘤)生长迅速,引起所在器官的包膜或骨膜膨胀,直肠癌被粪便摩擦或肿瘤溃烂、感染等,均可引起疼痛。肿瘤发展到晚期侵犯神经丛或压迫神经根或大出血、穿孔,均可发生顽固性疼痛或急性腹痛。如病人主诉肩部、大腿、臀部或脊椎等处持续性疼痛,经治疗一个月以上无效,应进一步检查。

  1.3.病理性分泌物:发生于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的肿瘤,如向腔内溃破或合并感染,常有血性、脓性、黏液血性或腐臭的分泌物排出,应进一步检查。

  1.4.溃疡:患皮肤癌的病人多以溃疡为主诉就医。癌性溃疡的边缘隆起外翻或呈菜花状,溃疡基底凹凸不平,易出血,腐臭。对于经久不愈的溃疡,尤其烧伤后的瘢痕溃疡、严重宫颈炎、瘘管、窦道等,应积极按癌前期病变治疗,以免癌变。

  1.5.发热:以发热为主诉者常见于恶性淋巴瘤(尤其霍奇金病)、肝癌、肺癌、骨肉瘤、胃癌、结肠癌、肾癌、胰腺癌或晚期肿瘤病人。发热是由于肿瘤坏死分解产物被吸收或并发感染所致,有些肿瘤病人发热原因不明。

  1.6.咳嗽:为肺癌病人常有的自觉症状,往往有血痰、胸痛或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侵犯或压迫支气管的肿瘤,也常常出现咳嗽。

  1.7.黄疸:如病人主诉为无痛性进行性黄疸,首先应警惕胰头癌和胆总管下段、胆胰管壶腹或十二指肠乳头等处发生肿瘤的可能。此时肝及胆囊亦可因胆汁淤积而肿大。

  1.8.消瘦、贫血、乏力:常为肿瘤的晚期症状,若病人极度消瘦、贫血、乏力衰弱,则称为恶液质。消化道肿瘤因消化、吸收障碍,最易发生贫血、消瘦和乏力。凡年过40岁,主诉进行性消瘦贫血者,均应进一步检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2.形态与结构:

  2.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肿瘤的数目、大小不一。多为一个,有时也可为多个。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生长于体表或较大体腔内的肿瘤有时可生长得很大,而生长于密闭的狭小腔道内的肿瘤一般较小。肿瘤极大者,通常生长缓慢,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常长不大。

  2.2.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息肉状(外生性生长)、乳头状(外生性生长)、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囊状(膨胀性生长)、浸润性包块状(浸润性生长)、弥漫性肥厚状(外生伴浸润性生长)、溃疡状伴浸润性生长。形状上的差异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根据国内外近期的实验表明,空气负离子对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2.3.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视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变性、坏死等而定。有些肿瘤会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肿瘤的颜色推断为何种肿瘤。如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

  2.4.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较硬。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3.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3.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3.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4.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4.1.直接蔓延: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4.2.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4.2.1.淋巴道转移: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4.2.2.血道转移: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癌、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4.2.3.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肿瘤的诊断:临床上肿瘤的诊断和其他疾病一样,都是以病史为根据,针对病人主诉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各项化验结果和有关特殊检查,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当然,决定治疗方案前还要明确病理诊断。

  1.病史:病史对诊断肿瘤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内脏肿瘤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1.1.性别和年龄: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原发性肝癌、大肠癌、甲状腺癌等也可见于青少年。肉瘤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多见,但亦可发生中年和老年人。消化道肿瘤、肺癌等以男性为多,乳腺癌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上的妇女,男性乳腺癌少见。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女性则罕见。乳腺纤维腺瘤多发生在20~30岁的妇女。小儿的恶性肿瘤,以起源于淋巴组织、造血组织、神经组织和间叶组织等较多见;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均在4~5岁以前发生。

  1.2.病程发展:良性肿瘤的病程较长,数年至数十年。如肿块在短期内突然增大,意味着恶变或在良性肿瘤内发生出血、液化、坏死等。如良性肿瘤硬度增加、边界不清、活动度减低、血管供应增多或溃烂出血,常为恶变的表现。癌瘤一般发展较慢、病程较长,而肉瘤则发展较快、病程较短。骨肉瘤或低分化软组织肉瘤多在数月内显著增大。

  1.3.家族史:有些肿瘤如乳腺癌、宫颈癌、胃癌、大肠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白血病等可能有遗传倾向,故询问病史时,要注意了解病人的直系亲属有无肿瘤史,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更应详细认真地进行肿瘤筛检。

  2.体格检查:体检是肿瘤诊断的重要部分,除根据病人主诉某些症状的特点,对有关器官组织进行细致的和有目的的检查外,还要进行系统的全身检查和肿瘤的局部检查。

  2.1.全身检查:目的在于确定病人是否患肿瘤,良性或恶性,原发性或继发性,有无远处转移,重要器官(心、肺、肝、肾、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的功能情况,能否耐受较大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措施。

  2.2.局部检查:局部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肿瘤发生的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能否手术治疗,着重检查肿块与区域淋巴结受累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肿瘤早期多数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尤其是内脏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十分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及肿瘤系列化研究的飞速发展,肿瘤的实验室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杂交瘤技术研究的成功和单克隆抗体工程的崛起,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指标。此外,常规实验检查虽然不能诊断肿瘤,但是对于鉴别诊断和决定肿瘤治疗方案是不能缺少的。

  3.1.血、尿、粪常规检查:消化道肿瘤患者常有贫血表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呈中度或轻度降低,一般为正血红蛋白、正细胞性贫血。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是泌尿系肿瘤的重要指征之一。粪便带血可能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应注意鉴别。

  3.2.痰液检查:痰液直接涂片染色做脱落细胞检查,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实用价值,涂片中找到癌细胞即可确诊。据统计,肺癌痰涂片阳性率在85%左右。因此,查痰是啼癌辅助诊断手段中一项简单、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3.3.胸、腹水检查:血性胸、腹水是肺癌、肝癌、胃肠癌及卵巢癌等有腹腔转移时最常见的征象,涂片镜检时发现癌细胞可帮助确诊。

  3.4.胃及十二指肠液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的疾病,可导致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质和量发生改变。检查此种分泌液,不但可以帮助诊断胃的恶性疾病,同时也可帮助了解胆汁分泌情况、胆道状态和胰腺功能,因此有助于胃、胆道和胰腺肿瘤的诊断。

  3.5.生化检查:由于致癌因素引起细胞基因表达失常,导致细胞癌变,某些酶或其他代谢物质产生过多或活性异常增高,可通过通透性增加的细胞膜渗出,进入血循环。也可因癌细胞破坏,直接释放出代谢物和各种酶,进入血循环。这样从患者血清中可以测出异常的代谢物或过高的酶活性,有助于肿瘤诊断。如碱性磷酸酶(AKP)有助于肝癌、胰头癌、胆管癌和骨转移瘤等的诊断。

  3.6.肿瘤标记物:用化学或免疫学方法,从机体的体液或组织细胞中检测出的可以提示患有亚临床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肿瘤标记物。目前所用的肿瘤标记物绝大多数是非特异性的,与其他某些疾病有交叉反应,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检查予以鉴别。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有:甲胎蛋白(AFP),主要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和生殖腺肿瘤,极少数继发性肝癌AFP含量也可升高;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均可升高,常用于治疗评估和监测肿瘤复发。

  4.特殊检查:

  4.1.影像检查:

  4.1.1.普通x线检查:胸部X线透视和拍片,方法简便,容易发现肺部肿块,是肺癌诊断不可缺少的基本检查。骨骼、鼻咽和鼻窦的肿瘤诊断也需x线检查参考。消化道肿瘤需做胃肠钡剂照影x线检查。泌尿道和胆道造影有助于泌尿系肿瘤和胆道肿瘤的诊断。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也离不开x线检查。此外,各部位的血管造影也要行x线检查。

  4.1.2.B型超声检查:能显示人体软组织的形态及活动状态,而且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是肿瘤初筛首选的诊断方法,尤其对肝、胰、胆囊、甲状腺和泌尿生殖系肿瘤颇有诊断价值。

  4.1.3.放射性核素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2弛P、131I、198Au、113In、99Tc、67Ga等,如用198Au诊断肝癌,可在病灶部位显示出充盈缺损区或占位性病变;用67Ga诊断肺癌,可在病灶处见到浓集的放射性“热区”。但核素检查并非是肿瘤唯一的特异型诊断,因为肝囊肿、肝脓肿也可以出现占位性病变,肺部炎症也可显示出放射性浓集的“热区”。因此,必须与临床其他检查配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现在常用99Tc做全身骨显像检查,能早期发现骨转移和原发性骨肿瘤。

  4.1.4.CT:解剖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高,横断面断层可避免影像的重叠,能够发现早期较小的肿瘤,特别是能够直接显示腹部实质脏器的解剖结构,例如胰腺癌临床诊断十分困难.有了cT之后,诊断率可大大提高。

  4.1.5.MRI:较CT的组织分辨率高,又能像核素检查那样进行机体生物化学代谢过程的监测,而且不需要造影剂即可观测血管甚至血流速度和方向。MRI对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肿瘤、脊椎、四肢、骨关节及盆腔的肿瘤诊断效果更佳。对腹部如肝内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优于CT和B超:MRI对区分肺门肿块与血管或淋巴结效果最佳,对肺癌侵犯纵隔、大血管和胸壁的诊断有价值,MR血管成像(MRA)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技术,能够立体三维显示颅内血管和肺动咏系统。

  4.1.6.PET:是目前核医学最高档次的显像技术。临床检查主要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由于癌组织大量摄取F-FDG(氟脱氧葡萄糖),因此PET可以早期、准确地诊断肿瘤,并能准确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现行其他技术。

  4.2.内镜检查:目前临床常用的有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直肠镜、喉镜、鼻咽镜、膀胱镜、腹腔镜、纵隔镜、子宫腔镜、胆道镜等,对所检部位的肿瘤诊断有极大帮助,在内镜直视下可以取组织活检或刷取细胞做进一步检查。

  4.3.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肿瘤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其中包括脱落细胞检查、组织印片染色检查、病理切片检查(包括冰冻切片和快速切片法)。

  4.3.1.脱落细胞检查:主要是收集痰液、胃液、胸水、腹水、尿液、阴道分泌物等,离心或直接涂片,用特殊染色法在显微镜下找癌细胞。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安全,确诊率可达75%~85%。本法适用于防癌普查,可在农村推广。

  4.3.2.组织印片法:与脱落细胞检查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直接把切除的肿块剖面印在玻片上,用特殊染色后进行镜检,其阳性率比脱落细胞法稍高,准确率约90%。

  4.3.3.病理切片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并非百分之百绝对准确,有咬取活检、切取活检、切除活检等方法。刮取活检多用于肿块表面、瘘管、子宫颈等处的肿瘤,可用压舌板或刮勺在肿物表面轻轻刮下组织,既可做细胞学检查,也可做病理切片检查。

治疗

• 一般治疗

  1.肿瘤的治疗概要:

  当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是手术、放射线、药物和免疫治疗。对某一具体肿瘤患者,应掌握各方面情况以后,按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结合全身状况,根据具体需要,有计划地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是良性肿瘤和早中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诊断性手术、探查性手术手术、治愈性手术、姑息性手术、辅助性手术、重建与康复手术、预防性手术等其他手术。

  2.肿瘤的详细治疗:

  肿瘤的治疗:

  2.1.外科手术

  2.1.1.诊断性手术

  针吸活检:通过用细针头对可疑肿块进行穿刺做细胞学检查。该方法简单易行,诊断准确率因操作技术、病理医生的经验和肿块所在部位而异,一般在80%以上。

  针穿活检:在局部麻醉下,应用较粗针头或特殊的穿刺针头对可疑肿块进行穿刺,并获得少许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如果能取得足够的组织,诊断准确率高;如果取得组织太少,则诊断较困难。

  咬取活检:一般用于表浅的溃疡型肿块,用活检钳咬取组织做病理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但咬取组织时应注意咬取部位和防止咬取后大出血。

  切取活检:在局部麻醉下,切取一小块肿瘤组织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有时在探查术中,因肿块巨大或侵及周围器官无法切除,为了明确其病理性质,也常做切取活检。实施切取活检时必须注意手术切口及进入途径,要考虑到活检切口及进入间隙必须在以后手术切除时能一并切除,不要造成肿瘤的播散。切取活检与第二次手术切除间隔的时间应越短越好,最好是在准备彻底切除情况下行冰冻切片检查。

  切除活检: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切除整个肿瘤送病理检查,这样诊断准确率最高。如果是良性肿瘤也就不必二次手术;如果是恶性肿瘤也不至于引起太多播散。但切除活检常在麻醉下进行,切口较大。所以,活检手术切口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第二次手术能否将其切除,同时注意不要污染手术创面,以免造成肿瘤接种。如果临床上拟诊为黑色素瘤时,不能做针穿、咬取或切取活检,应在准备彻底切除时做切除活检。

  2.1.2.探查性手术手术目的:一是明确诊断;二是了解肿瘤范围并争取切除肿瘤;三是早期发现复发以便及时做切除术,即所谓二次探查术(second look operation)。所以它不同于上述的诊断手术。探查性手术往往要做好大手术的准备,一旦探查明确诊断而又能彻底切除时,就立即做肿瘤的治愈性手术,所以术前准备要充分,准备有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探查时要动作轻柔,细致解剖,同时应遵循由远及近和不接触隔离技术的原则。

  2.1.3.治愈性手术是以彻底切除肿瘤为目的,也是实体肿瘤治疗的关键。凡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和邻近区域淋巴结,或肿瘤虽侵犯邻近脏器但尚能与原发灶整块切除者,皆应施行治愈性手术。治愈性手术的最低要求,是切缘在肉眼和显微镜下未见肿瘤。

  治愈性手术对上皮癌瘤而言为根治术(radical resection),所谓根治术是指肿瘤所在器官的大部分或全部连同区域淋巴结做整块切除,如癌瘤侵犯其他脏器,则按侵犯的器官亦应做部分或全部切除。例如胃癌侵及胰腺尾部,除做胃次全或全胃切除及胃周围区域淋巴结清除外,尚需切除胰尾。治愈性手术对肉瘤而言为广泛切除术(extensional resection),所谓广泛切除术是指广泛整块切除肉瘤所在组织的全部或大部分及部分邻近深层软组织。例如肢体的横纹肌肉瘤应将受累肌肉的起止点及深层筋膜一起切除,有时尚需将一组肌肉全部切除。因肉瘤易于沿肌间隙扩散,若为骨肉瘤常需超关节截肢。

  2.1.4.姑息性手术晚期肿瘤已失去手术治愈的机会,但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减轻症状、延长寿命,或为下一步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可采用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包括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和减状手术。前者是指对原发灶或其转移灶部分或大部分切除,肉眼尚可见肿瘤残留;后者则根本未切除肿瘤而仅仅解除肿瘤引起的症状。例如晚期胃肠肿瘤虽然不能根治性切除,但为了防止出血、梗阻、穿孔等,常需做胃大部分切除或肠段切除术,术后再配合其他治疗。巨大的卵巢癌、软组织肉瘤等,有时也需切除部分肿瘤,即所谓减积手术(debulking operation),减少肿瘤负荷,为放疗或化疗创造条件。

  2.1.5.辅助性手术为了配合其他治疗,需要做辅助性手术,例如喉癌放疗,为了防止放疗中呼吸困难,有时需做放疗前气管切开术;直肠癌放疗有时亦需先做人工肛门术,以免放疗中肠梗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常需做去势手术。

  2.1.6.重建与康复手术 为了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重建和康复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外科技术,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使肿瘤切除后的器官重建有很大的发展。如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常用带血管皮瓣进行面部修复。

  2.1.7.预防性手术 对于有潜在恶性趋向的疾病和癌前病变做相应的切除术,以防止癌症发生。临床常采用的预防性手术有:先天性多发性结肠息肉做全结肠切除术;溃疡性结肠炎做结肠切除术;重度乳腺小叶增生伴有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做乳房切除术。

  2.1.8.远处转移癌切除术远处转移癌属于晚期肿瘤,难以手术治愈,但临床上确有部分转移癌患者手术后获得长期生存,故对转移癌手术不能一概否定:孤立性肺、肝、脑、骨转移,实施切除术后可能获得良好效果。

  2.1.9.复发性肿瘤切除术疗效差,但配合其他治疗,仍可获得一定疗效。

  2.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通常有4种方法。

  2.2.1.外照射从距体外一定距离来照射人体的某一个部分。过去对深部内脏的肿瘤都采用深部x线治疗机照射。近三十多年来60Co远距离治疗机应用越来越广,因为它可以比深部x线治疗机使深部肿瘤受到更大的剂量照射,而皮肤反应却较轻。近年来,电子感应加速器和电子直线加速器已被普遍应用。

  2.2.2.腔内照射将放射性核素如镭、钴等制成针、棒、球等不同形状,然后盛在特制容器内,置留于病人的体腔中。如阴道、子宫腔、鼻咽腔及食管内做治疗。

  2.2.3.体内照射 人体某些器官对某一种放射性核素有选择性的吸收和蓄积作用,因而可以把合适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法,让病人摄入体内某一特定的器官,使该部位受到照射。例如131I在衰变过程中可产生β和γ射线,当它被甲状腺滤泡状癌吸收后,能在体内照射以杀灭癌细胞,而不吸收131I的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不宜用该疗法。

  2.2.4.敷贴照射将放射性核素做成敷贴器,直接贴在肿瘤表面做照射。例如用32P的化合物,使吸墨纸或过滤纸吸收之后,贴在血管瘤的表面,或用盛有镭的容器来敷贴.都能使某些皮肤血管瘤消退。

  人体组织对放射线的相对敏感性大致可分为:

  敏感性高的组织,包括淋巴类组织、造血组织(骨髓)、生精上皮、卵泡和肠的上皮。

  敏感性较高的组织,主要是上皮组织.包括口咽上皮、表皮上皮、膀胱上皮、食管上皮、眼晶体上皮和消化腺上皮组织等。

  中度敏感组织,包括结缔组织、神经胶质组织、小血管和生长中的软骨或骨组织。

  敏感性较低的组织,有成熟的软骨或骨组织、唾液腺上皮、肺上皮、肝上皮、肾上皮和甲状腺上皮等。

  敏感性低的组织,主要是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

  2.3.化学药物治疗

  用化学合成药物来治疗恶性肿瘤(简称化疗)已有半个世纪。目前,有大约十多种恶性肿瘤在一定条件下已可用药物治疗。因此,化疗已经从一般的姑息性治疗逐步向根治性治疗的方向迈进。从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特点来看,抗肿瘤药可以分3种类型。

  2.3.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处在增殖状态和休止状态的细胞都有杀灭作用,如盐酸氮芥(nitrogen mustard)、环磷酰胺(cytoxan,endoxan)、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普卡霉素(mithramycin)等。

  2.3.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进入增殖周期内各个阶段(或时相)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而对未进入增殖周期的肿瘤细胞不起作用,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等。

  2.3.3.时相特异性药物只杀灭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时相的瘤细胞,如选择性地对S期或M期细胞起作用。主要有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羟基脲(hydroxyurea,HU)、长春碱(vinblastine,VLB)、长春新碱(vincristine,oncovin,VCR)。

  2.4.导向疗法

  将针对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的McAb与抗癌物质(如化疗药物、放射性核素或细胞毒性蛋白)结合成偶联物,可用于抗癌治疗。它利用McAb作为载体,携带作为弹头的抗癌药物,定向地到达肿瘤灶并发挥杀瘤效应,故又称为生物导弹。除McAb外,也可用激素、抗原、细胞因子等作为生物导弹的载体。

  导向疗法用于临床肿瘤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①由于多数肿瘤尚未发现特异性标志物,故难以获得高度特异性的抗瘤抗体;②McAb及其交联物在体内不稳定;③目前应用的McAb均为鼠源性,体内应用可能诱生人抗鼠抗体,从而发生超敏反应,等等。目前,人们正借助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基因工程抗体,可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5.细胞因子疗法

  细胞因子抗瘤作用的机理为:

  2.5.1.直接抑制或杀伤瘤细胞;

  2.5.2.诱导或促进免疫效应细胞(如NK细胞、LAK细胞、TIL等)的杀瘤活性;

  2.5.3.影响肿瘤的血液供应,减少其营养来源;

  2.5.4.刺激造血,以解除化疗、放疗造成的骨髓损伤和免疫抑制状态。

  必须指出的是:细胞因子本身可能诱发医源性肿瘤;其次,应充分估计到该疗法可能产生的严重毒副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大剂量IL-2治疗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2.6.免疫过继疗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AlT): AlT主要指过继免疫细胞,其方法为:取自身或异体免疫效应细胞,经体外扩增并激活,然后回输给肿瘤患者,使之在体内发挥抗瘤作用。可用于AIT的免疫细胞有LAK细胞、TIL、细胞毒性T细胞(CTL)、激活的CD4+CTL、抗CD3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IFN-7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等。

  目前,AIT己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疗效,其缺点是:尚难以达到治愈;花费较大;治疗方案复杂,等等。另外,由于技术方法的限制,所获得的供过继用的免疫细胞,在质和量上,还不足以满足临床的要求。

  2.7.基因治疗:目前已进行临床试用或正在研究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案如下:

  2.7.1.细胞因子基因治疗:该疗法乃将具有杀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如IL-2、TNF-α、IFN-γ等)基因导入效应细胞(如TIL、LAK细胞等)中,再将这些高表达外源细胞因子的效应细胞回输给患者,使之有可能在肿瘤灶局部持续产生细胞因子,并维持较高的局部浓度,以减少全身副作用。

  2.7.2.药物敏感基因导入疗法:该法乃将药物敏感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以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2.7.3.抗癌基因导入疗法:抗癌(或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引起细胞恶变。将克隆的抗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通过其产物的表达可抑制肿瘤生长。

  2.7.4.反义寡核苷酸基因治疗:反义寡核苷酸(RNA或DNA)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扩散活性分子,通过与其互补的mRNA序列结合,可抑制靶基因表达。用反义寡核苷酸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中激活的癌基因,或抑制致瘤细胞因子的表达,可促使恶变细胞发生逆转。

  2.8.肿瘤疫苗——肿瘤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2.8.1.修饰或改进肿瘤细胞:其目的是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足够强的抗瘤免疫应答,具体方案为:

  导入MHC I类基因:许多肿瘤细胞表面MHC I类抗原的表达缺失或减少,从而可能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将MHHC I类基因导入小鼠瘤细胞,可降低瘤细胞的致癌性和转移能力;

  导入B7基因:靶细胞表面B7分子可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交联,从而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使之发挥杀瘤活性。已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表面B7分子表达缺陷,而导入B7基因可成功诱导出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导入细胞因子基因: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所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物可对肿瘤抗原进行修饰,从而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激发免疫系统对瘤细胞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

  2.8.2.制备肿瘤特异性分子疫苗:制备这种疫苗的必要前提是:预先弄清肿瘤所表达的特异性基因产物,然后借助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相应的多肽分子。这种分子疫苗将会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人黑色素瘤表面已发现了肿瘤特异性抗原(MAGF),这为今后研制肿瘤的特异性分子疫苗及其临床应用展示了新的前景。

  肿瘤的免疫治疗进展很快,但其临床应用仍受到限制,其原因是:免疫治疗的疗效仍有待提高;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耐受性;疗效评估指标不完善;治疗费用昂贵,等等。迄今,肿瘤生物治疗仅被视为传统疗法的一种辅助治疗。

用药

盐酸氮芥(nitrogen mustard)、环磷酰胺(cytoxan,endoxan)、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普卡霉素(mithramycin)、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羟基脲(hydroxyurea,HU)、长春碱(vinblastine,VLB)、长春新碱(vincristine,o

饮食

• 饮食保健

  肿瘤患者的饮食有两个原则:一是煎炸、狗肉、羊肉等这些太过燥热的食物要尽量少吃;二要做到饮食的均衡,最好选用一些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在病人的饮食方面很多人有个误区,喜欢选灵芝、冬虫夏草等来补身体,其实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用,但是也要“辩证施食”,根据病人的体质选择合适的东西。比如冬虫夏草在中医上来讲是补肺肾的,如果这个病人肺肾虚的话可以补一点;假如这个病人很燥热,那吃下去没有帮助;而灵芝有安神、健脾胃的作用,但单靠它来治疗肿瘤就不科学了。比如脾虚的病人,总是拉肚子,建议患者买淮山煮来吃,效果很好。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辩证施食,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