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

• 英文名称: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children

• 俗称

• 就诊科室:外科,儿科,神经外科,小儿科

• 常见症状:头痛,呕吐,偏盲,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脑膜刺激征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脑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婴幼儿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不会遗传。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由感染或伤害引起的则是非遗传病。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如下: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出凝血疾患等)、营养缺乏症(如单纯母乳喂养所致的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外伤、脑瘤、Moyamoya病及各种原因(感染或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脑血管炎等。

• 环境因素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出凝血疾患等)、营养缺乏症(如单纯母乳喂养所致的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外伤、脑瘤、Moyamoya病及各种原因(感染或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脑血管炎等。

症状

• 头痛,呕吐,偏盲,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脑膜刺激征

  临床表现:

  1.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系指非外伤性原因所致的颅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如果颅内出血首先发生于其他部位,如脑实质血肿或脑室出血,然后蔓延至蛛网膜下腔,则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颅内出血的病因均可引起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以颅内血管瘤、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较为多见。多无明显外伤史或仅有轻微震动史。6岁以上年长儿多见。起病急,尤以动脉瘤破裂为著。病初常伴发热。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表现为血液刺激或容量增加所致的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征,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可伴发血肿或脑梗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体征,如肢体瘫痪、脑神经异常、病理反射阳性等。半数以上病例出现意识障碍、面色改变和惊厥发作。

  2.脑出血:

  系指脑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常见于大脑半球,幕下脑出血(小脑或脑干)较少见.起病较急。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表现有突发头痛,偏瘫,惊厥发作,意识障碍,呕吐,失语,视物模糊或偏盲,血压、心率、呼吸改变,感觉障碍等。血肿破人蛛网膜下腔者常有明显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伴发脑疝而死亡。发病前可有外伤、过度兴奋等诱因。

  3.硬膜下出血:

  多发生于大脑顶部,多数为双侧,但出血程度可不对称。婴幼儿多见。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若出血量很小可无明显症状。如出血量较大则可出现颅压增高、意识障碍、惊厥发作或偏瘫、斜视等局灶体征,甚至继发脑疝致死。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诊断检查:任何小儿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均应考虑到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如有出血性疾病史或有外伤等诱因,而无明显颅内感染表现,更应注意本病。应及时选择以下辅助检查确诊。

  1.颅脑CT:是确诊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可精确判断出血部位、范围,并可估计出血量。脑干的少量出血可出现假阴性。

  2.颅脑B:超适应于前囟未闭的耍幼儿。对颅内出血的诊断率较高,且可在床边进行,具有方便、安全、经济等优点,并可进行动态观察,以随时了解血肿及脑室大小的变化。

  3.脑血管造影或MRA:是明确出血原因和病变部位的最可靠的方法。但需搬动病人,检奄时间也较长,一般于病情趋于稳定后进行,或适应于病情需急诊手术者的术前检查。

  4.脑脊液检查:适应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除外穿刺损伤即可明确诊断。但如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表现,或临床怀疑其他部位的颅内出血,则应暂缓检查,以免诱发脑疝。

  5.病因学检查:应结合病史与临床表现进行相应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如骨髓穿刺、凝血功能、血象等,以明确出血原因。

治疗

• 一般治疗

  1.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概要: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应保持安静,避免颠簸。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止血敏。病因治疗。对于严重症状应及时处理。硬膜下穿刺适用于硬膜下出血的治疗。脑实质症状严重或出现脑疝等危险症候,应早期进行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

  2.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2.1.一般处理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应保持安静,避免颠簸。如因特殊情况(急诊检查与手术治疗等)需搬动病人,应保持头部同定。对于昏迷病人应置于侧卧位,保证呼吸道通畅。将头部稍抬高300,用冰帽或冰袋降低头部温度,有利于止血和保护脑细胞。

  2.2.止血药的应用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止血敏(0.125~0. 25g/次,静注),6-氨基己酸(0.5~1g/次,静注).安络血(2.5~5mg/次,静注),立止血(1kU/次,静注),维生素K1(10mg/次,静注或肌注。一般同时用两种为佳。

  2.3.病因治疗

  如能查明病因给予相应处理,有助于稳定病情。例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所致者应及时输注血小饭,对于血友病输注Ⅷ因子,如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应予维生素K、凝血因子复合物等。

  2.4.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症状应及时处理,如积极抗惊厥和控制脑水肿、颅压高等。抗惊厥常用安定、苯巴比妥等。脑水肿的处理常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颅内压增高较明,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显可静脉推注脱水剂或利尿剂。

  2.5.腰穿

  反复腰穿放脑脊液适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脑积水的发生,并可迅速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颅压高,减轻脑膜刺激症状。但如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患儿头痛剧烈、呕吐频繁或极度烦躁甚至已出现脑疝的早期征象,则应禁忌腰穿,以免诱发脑疝。

  2.6.硬膜下穿刺

  适用于硬膜下出血的治疗,前囟未闭时尤为适用。一般可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穿刺成功后应让液体自动流出,不应抽吸,每次引流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5ml,否则可能诱发再出血)可穿刺10~15次,液体量不多者逐渐延长间隔并停止穿刺。

  2.7.手术治疗

  若出血量较大,脑实质症状严重或出现脑疝等危险症候,应早期进行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清除血肿。一般病例则应待病情平稳后再行脑血管造影及手术,包括清除血肿和对局部畸形血管的处理等,一般以发病后2周左右为宜。

用药

        常用的药物有止血敏(0.125~0. 25g/次,静注),6-氨基己酸(0.5~1g/次,静注).安络血(2.5~5mg/次,静注),立止血(1kU/次,静注),维生素K1(10mg/次,静注或肌注。一般同时用两种为佳。

饮食

• 饮食保健

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忌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