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乙肝

• 英文名称:Hepatitis B virus

• 俗称: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

• 就诊科室:内科,感染科,肝病科,消化内科

• 常见症状:水肿,黄疸,肝区痛,腹部不适,胆红素升高,皮肤出血点

• 传染性:传染性

• 患病部位:腹部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乙肝不是遗传病,但是小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的家庭成员,发生的比率比没有家族史的要高些,说明乙肝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是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病因如下:

  1家族性传播: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3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4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5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原有肝炎、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

• 环境因素

  乙肝会传染,有较强的传染性,是一种可造成人群流行的传染病。乙肝是一种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具体发病原因如下:

  1家族性传播: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3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4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5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原有肝炎、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

症状

• 水肿,黄疸,肝区痛,腹部不适,胆红素升高,皮肤出血点

  乙肝的临床症状

  慢性乙肝轻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乙肝的临床分型

  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疲乏、畏食、腹部不适,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叶和肝区疼痛症状,无黄疸或轻度黄疸,检查可发现肝大,肝区压痛,脾大。在黄疸前期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样表现如皮疹、关节痛等较急性甲型肝炎常见。其他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部分病例可转变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乙型病毒性肝炎: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的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

  中期乙型病毒性肝炎: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

  晚期乙型病毒性肝炎: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

  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一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l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暴露史和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前者比后者更为多见,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2)动态指标:①血清HBsAg滴度由高到低,HBsAg消失后抗一HBs阳转;②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3)须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发作鉴别。

  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以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感染分类如下。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①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水平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示肝炎病变。②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水平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示肝炎病变。

  (2)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和假小叶的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的病理诊断。

  ①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A级。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和AST水平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和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②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B、C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清蛋白<35g l="">35mmol/L,ALT和AST水平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

  (3)携带者

  ①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或抗-HBe阳性,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而血清ALT和AST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对血清HBVDNA阳性者,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并进行相应治疗。

  ②非活动性HBsAg携带眷血清HBsAg阳性、Hl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PCR检测不到HBVDNA或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1)<4或其他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4)隐匿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病人可伴有血清抗一HBs、抗一HBe和(或)抗一HBc阳性。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除HBVDNA阳性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和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1、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生化学检查

  (1)ALT和AST:血清ALT和AST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为常用。

  (2)胆红素:通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但需与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胆红素升高进行鉴别。肝衰竭病人血清胆红素水平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倍正常值上限(ULN),且≥10×ULN;也可出现胆红素与转氨酶分离的现象。

  (3)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T是反映肝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PTA是PT测定值的常用表示方法,对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有较大价值(4)胆碱酯酶:可反映肝合成功能,对了解病情轻重和监测肝病发展有参考价值。

  (5)血清清蛋白:反映肝合成功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病人的血清清蛋白下降或球蛋白升高表现为血清清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

  (6)甲胎蛋白(AFP):AFP明显升高往往提示HCC,可用于监测HCC的发生:AFP升高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肝细胞再生,可能有助于判断预后。但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持续时间、动态变化及其与ALT、AST的关系,并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生化学试验以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2、HBV血清学检测HBV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和抗一HBcIgM。

  (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影像学诊断

  可对肝、胆囊、脾行B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1)等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鉴别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和发现肝占位性病变,如HCC等。

  (四)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汇管区明显炎症,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为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炎性细胞聚集常引起汇管区扩大,并可破坏界板引起界面肝炎(interface-hepatitis),又称碎屑样坏死(piecemeal-necrosis)。汇管区炎症和界面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活动和进展的特征性病变。慢性肝炎病变的分级、分期。

治疗

• 一般治疗

  乙肝的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的病人用抗病毒药物,有免疫功能紊乱的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肝细胞损伤的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有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用活跃微循环的药物。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行规范抗病毒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用药宜简不宜繁,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应重视个体化治疗。

  乙肝能治愈吗?

  一般临床上能够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就算治愈了,如无法获得停药后持续应答,抗病毒治疗期间长期维持病毒学应答(HBV DNA检测不到或是持续在一个极低水平内)也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治疗结果。想要完全清除乙肝病毒DNA是不太现实的。

  乙肝的详细治疗: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强调卧床休息,给予清淡而营养丰富的饮食,外加充足的B族维生素及维生索C。

  2、进食过少及呕吐者,应每日静滴10%的葡萄糖溶液1000~1500ml,酌情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

  3、保肝降酶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甘草酸制剂(如异甘草酸镁等)、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水飞蓟素等。

  4、中医中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热重者可服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重者可服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宜用茵陈蒿汤和胃苓汤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可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可用平胃散。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一)总体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

  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行规范抗病毒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应重视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发生应答与否或发生应答的时间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疗程、监测和随访时间,必要时可调整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目前公认有效的抗HBV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IFN)类和核苷(酸)类似物。两者各有优缺点。IFN类的优点是疗程相对固定、疗效相对持久、耐药变异较少;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较明显、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核苷(酸)类似物可通过直接抑制HBVDNA复制,进而改善肝组织学病变,延缓乙肝病情进展。其优点是口服给药、抑制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缺点是疗程相对不固定、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

  (四)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炎保肝治疗

  肝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而如能有效抑制肝组织炎症,有可能减少肝细胞破坏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五)促进蛋白合成药物

  马洛替酯:具有促进肝细胞RNA的合成及提高核糖体活性的作用,促进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六)抗肝纤维化药物

  目前还缺乏肯定有临床疗效的药物。可酌用冬虫夏草菌丝及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草药制剂。

  (七)免疫调整药物

  用药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八)对症支持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1、人血白蛋白、血浆低蛋白者可适当输注。

  2、维生素K1维生素K是肝合成因子Ⅱ、Ⅷ、Ⅸ、Ⅹ所必需的物质。有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可给予肌注或静脉滴注。

  3、维生素病情重或不能进食者应补充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安达美)。

  4、门冬氨酸钾镁。镁和钾对维持肝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门冬氨酸在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参加鸟氨酸循环。

  5、其他药物治疗葡醛内酯(肝泰乐)、肌苷、能量合剂均可应用。


用药

凯西莱 (硫普罗宁片):对本品有过敏史的患者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偶有发生,味觉异常罕见,可减量或暂时停服;偶有瘙痒、皮疹、皮肤发红等情况,应停服本品;长期、大量服用罕见蛋白尿或肾病综合症,应减量或停服;罕见胰岛素性自体免疫综合症,疲劳感和肢体麻木应停服。

饮食

• 饮食保健

  【药膳食疗】

  1.三瓜煎:

  [原料]蒲瓜壳60 g,冬瓜皮60 g,西瓜皮6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3种鲜瓜皮、壳清洗干净、切碎,然后加水放入沙锅中煎煮约20分钟,冷却后加入砂糖即成。

  [功效]清热除湿。用于湿热黄疸,发热,纳差,皮肤发黄者。

  [服法]40~80 mL/次,2~3次/d。

  2.薏苡仁金针赤豆粥:

  [原料]鲜金针菜15 g。赤小豆50 g,薏苡仁100 g,白糖适量。

  [制法]鲜金针菜洗净切碎,入锅加水适量煎20分钟,过滤去渣;放入赤小豆、薏苡仁,煎煮至稠后加入白糖适量。

  [功效]清热利湿。用于小儿湿热、急性肝炎属阳黄者。

  [服法]1剂/d,分2次早、晚服。

  3.鸡骨草蜜枣肉饼:

  [原料]鸡骨草30 g,蜜枣7~8枚,瘦猪肉100 g,清水适量。

  [制法]瘦猪肉洗净剁成肉末,鸡骨草切碎,将肉末放在碗中摊成饼状,上面放上蜜枣,撒上切碎的鸡骨草,加水适量,加盐少量调味。放在锅内隔水蒸煮半小时即成。

  [功效]清湿热解热退黄。用于黄疸、发热、恶心、肝区不适者。

  [服法]喝汤吃渣,1次/d。

  4.西瓜小豆汤:

  [原料]西瓜皮30 g,赤小豆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西瓜皮和赤小豆清洗干净,放入沙锅中,用文火煮成稀粥状。

  [功效]清热除湿,利水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发热,小便赤短者。

  [服法]2次/d,早、晚各一。

  5.红枣花生汤:

  [原料]红枣30 g,花生30 g,冰糖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红枣和花生洗干净,加入清水煎30分钟后,加入冰糖即成。

  [功效]降低血清ALT。用于急性或慢性肝炎,不发热,神疲乏力,皮肤色黄晦暗者。

  [服法]2次/d,连服30日为1个疗程。

  6.泥鳅木耳汤:

  [原料]活泥鳅250 g,水发木耳150 g,水发黄花菜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泥鳅洗净漂水吐泥,然后切片,黄花菜洗净切碎,黑木耳洗净,三者同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炖至熟烂。

  [功效]温中益气,利水退黄。用于小儿急性或慢性肝炎,低热者。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

  7.瘦猪肉蘑菇汤:

  [原料]鲜蘑菇100 g,山药100 g,瘦猪肉10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鲜蘑菇清洗干净切碎,山药洗净切成小块,瘦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同人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加入白糖、味精、食盐少许调味。

  [功效]健脾温肾化湿。用于小儿慢性肝炎,阴黄证,低热,恶心,纳差,皮肤暗黄者。

  [服法]温服,每日早、晚各1次。

  8.板蓝根煨红枣:

  [原料]板蓝根30 g,红枣20枚,清水适量。

  [制法]将板蓝根洗净、切片后放入纱布袋中,扎口,与洗净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

  [功效]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2次分服,连续服30日。

  9.枸杞当归煲鹌鹁蛋:

  [原料]拘杞子30 g。当归30 g,鹌鹑蛋10枚,清水适量。

  [制法]将当归洗净、切片,与洗净的枸杞子、鹌鹁蛋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煨煮30分钟,取出鹌鹑蛋,去壳后再放锅中,小火同煨煲10分钟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调益胃气。主要用于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分2次服,当口趁热1次服用完。

  10.首乌枸杞肝片:

  [原料]制何首乌20 g,枸杞子30 g,猪肝10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何首乌和枸杞子洗干净,放入砂锅内,加水浸泡片刻。浓煎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煎液,回入沙锅,小火浓缩成50 mL,配以水发木耳、嫩青菜、葱花、蒜片,加适量料酒、酱油、姜末、精盐、味精、香醋、水淀粉,将猪肝(切片)熘炒成首乌枸杞片。

  [功效]养肝肾。用于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佐餐当菜,随意服食,当日服完。

  11.鸡骨草煮田螺:

  [原料]鸡骨草30 g,田螺20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清水养田螺1~2日,每日换水2~3次。以除泥土,然后加清水,与鸡骨草同煮成汤。

  [功效]清利湿热,解毒消黄。用于早期肝炎。

  [服法]1剂/d,分2~3次饮汤,可连服7~10日。

  12.绿豆酸枣酿藕:

  [原料]绿豆100 g,酸枣仁30 g,大藕4节(约500 g)。

  [制法]将绿豆和酸枣仁洗净,分别以清水浸泡半小时备用,再将藕一端切断后,把绿豆装入藕孔中,装满后将断端之藕盖于原处,用竹签插住,入大铝锅中加冷水,放入酸枣仁,上火煮,到藕烂熟而得。

  [功效]

  清热解毒,除烦利湿。养肝安神。用于肝气旺伴梦多不宁者。

  [服法]适量食藕饮汤,2~3次/d,可连服用 7~10日。

  13.虎杖王味蜂蜜:

  [原料]虎杖500 g,五味子250 g,蜂蜜1 00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上2味药洗净,用炒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以中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适量水煮煎,滤出药液;另将2次药液合并入沙锅内加热适当浓缩,加入蜜汁,适当加热混匀即可,冷藏保存。

  [功效]虎杖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去瘀止痛;五味子能降转氨酶,保护肝细胞;蜂蜜含有多种糖类和维生素,三者合用,可清热利湿,解毒保肝,退黄降酶。用于急性肝炎胁痛及转氨酶增高者。

  [服法]每次1勺,用开水冲服,3次/d,可连服30~60日。

  14.茵陈栀子仁粥:

  [原料]茵陈30 g,栀子6 g,香附6 g,鲜车前草3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将4味药加水共煮为汤,去渣取汁,与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加适量白糖。

  [功效]茵陈与栀子均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功效;香附疏肝行气,止胁痛;车前草利水去湿;粳米、白糖养肝益阴。渚味合用,能清热利湿,消退黄疸,用于湿热黄疸。

  [ 服法]每日分2~3次,适量服用,必要时可重复2~3周。

  15.地耳草煮鸡蛋:

  [原料]地耳草30 g(鲜品60 g),木香6 g,鸡蛋2枚,清水适量。

  [制法]把前2味药与鸡蛋加水同煮,待蛋熟后,去壳再煮15分钟即可。

  [功效]地耳草性味甘淡而凉,可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木香疏肝行气,调中止痛;与鸡蛋同煮,清热利湿,疏肝解毒,退黄消胀,而又养肝扶正。用于湿热黄疸。

  [服法]饮汤服蛋,每日分2次服食,连服1周。

  16梅花粥:

  [原料]红梅花6 g,粳米5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梗米煮成粥,离火前加入梅花同煮片刻即成。

  [功效]红梅花性味平而酸涩,入此药膳能清肝解郁止痛。用于肝气郁结型黄疸。

  [服法]分2次服食。

  17.炒猪肝萝卜:

  [原料]鲜猪肝150 g,白萝卜250 g,植物油、香油、食盐、葱、味精、淀粉、清水适量。

  [制法]将前2味分别洗净、切片。适量植物油烧成八成熟,先炒白萝卜片至八成熟时,加入盐搅拌后,盛入盘中;锅内再加入植物油适量,旺火爆炒猪肝2~3分钟,再将萝卜和肝片同锅快速翻炒2~3分钟,加入调料,最后淋入香油少许。

  [功效]萝卜味辛而甘,能清热消食利水,宽中通气,又有降逆和肝作用,配以猪肝以脏补脏。此菜肴能行气宽中,补肝消食。用于肝气瘀滞型黄疸。

  [服法]可分数次佐餐服用。

  18.桃仁粥:

  [原料]桃仁1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将桃仁去皮,捣烂如泥,加水取汁液去渣;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粳米淘净加水煮粥,待粥熟,对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

  [功效]桃仁性味平而甘苦,能活血化瘀,润燥滑肠,通络止痛,用于本病证属瘀血阻络者。

  [服法]在临食前加适量白糖,每日分2次服用。

  19.化瘀养肝蜜:

  [原料]山楂250 g,丹参500 g,拘杞子250 g,蜂蜜1 000 g,冰糖6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前3味药授泡2小时后煎成药液,再把蜜糖对入沙锅内,以微火煮开30分钟,待至蜜汁与药液融合而成黏稠状时离火,冷却后盛入容器内密封保存。

  [功效]山楂性温味酸甘,可化瘀止痛;丹参性微寒而味苦,活血祛瘀;拘杞子性平味甘,补肝肾,生精血;蜂蜜补中缓急,润肠通便。三者合于蜜中,可活肝血,破瘀滞,通经络,滋肝肾,润大肠。

  [服法]每次服1~3汤匙,2~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