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表现:
1.1.视觉障碍:与远视程度有关。轻度远视可表现为隐性远视,无视力障碍。随着远视度数增加,先表现为近视力下降,远视力可正常。高度远视时远、近视力均下降。视力的下降程度也与患者年龄、所具有的调节能力有关。
1.2.视疲劳:出现视疲劳症状,如眼球和眼眶胀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尤其在近距离工作时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1.3.跟位偏斜:由于过度调节所伴随的过度集合导致内斜视。
1.4.引起弱视:高度远视且未在6岁前适当矫正的儿童易发生。
1.5.眼底改变:较高度远视者可表现为视盘较小,色红,边界尚清,微隆起等。常伴有慢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疾病。
1.6.远视的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
1.6.1.<6岁时,低、中度远视者无任何症状,因为调节幅度大,近距阅读的需求也较少。高度远视者通常在体检时发现,或伴有调节性内斜而被发现。调节性内斜表现为近距内斜大于远距斜,由高调节性集合/调节比例(AC/A)引起。远视的正确矫正可以减少调节,从而减少调节性集合而消除或减少内斜。
1.6.2.6~20岁时,近距阅读需求增大,特别在岁左右时,阅读量增加,阅读字体变小,开始出现视觉症状。
1.6.3.20~40岁,近距阅读时出现眼酸、头痛等视疲劳症状,部分远视病人提前出现,这是因为随着年长,调节幅度减少,隐性远视减少,显性远视增加。
1.6.4.>40岁时,调节幅度进下降,隐性远视转为显性远视,这些病人不仅需要近距阅读附加,而且还需要视矫正。
2.临床分类:
2.1.按远视的性质分
2.1.1.轴性远视:跟轴较正常眼短,是远视眼中最常见的一类。
2.1.2.曲率性远视:任何屈光面的弯曲度变小所表现的远视,如扁平角膜。
2.1.3.屈光指数性远视:由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降低造成。
2.1.4.无晶状体性远视:术后五晶状体或晶状体全脱位均可表现出高度远视。
2.2.按远视的程度分类
2.2.1.低度远视:<+3.00D,在年轻时由于能在视远时使用调节进行代偿,大部分人40岁以前不影响视力。
2.2.2.中度远视:+3.00D~+5.00D,视力受影响,并伴有不适感或视疲劳症状,过度使用调节还会出现内斜。
2.2.3.高度远视:>+5.00D,视力受影响,视物非常模糊,但视觉疲劳或不适感反而不明显,因为远视度数太高,患者无法使用调节来代偿。 能被调节所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称为隐性远视(latent hyperopia),在未行睫状肌麻痹验光时难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调节幅度或能力下降,被调节所代偿的隐性远视则逐渐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