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不是遗传病,但是小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的家庭成员,发生的比率比没有家族史的要高些,说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是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病因如下:
尿酸高,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饮酒容易引发痛风,因为酒精在肝组织代谢时,大量吹收水份,使血浓度加强,使到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进入软组织形成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炎症。另外,痛风还可以由饮食、天气变化如温度和气压突变、外伤等多方面引发。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痛风性关节炎
• 英文名称:goutyarthritis
• 俗称:尿酸性关节炎
• 就诊科室:内科,外科,风湿免疫科,骨外科
• 常见症状:发热,关节肿痛,关节僵直,寒战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骨骼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男性
• 相关疾病: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有哪些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有相关遗传背景;饮食引起的尿酸摄入过多;有尿酸排泄障碍的因素,如肾功能下降、阿司匹林等致尿酸排泄减少的药物;有尿酸生成增加的因素,如抗结核药等等,这些都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发展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5%-15%最终发展为痛风。血尿酸如果超过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就会形成结晶体,在关节、肌肉、心脏、脊柱和肾脏等器官和组织中形成尿酸盐,诱发局部炎症,破坏组织,严重时会导致骨的侵蚀性破坏。
痛风患者的饮食指导
痛风患者在饮食上不要摄食富含高嘌呤的食物;禁忌饮酒、禁忌摄食动物内脏;多吃水果和蔬菜。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浓缩果汁中含有丰富的果糖,果糖对痛风会有影响,它是引起很多年轻人患高尿酸的重要原因,所以要禁饮浓缩果汁。痛风患者可以进食鱼肉,但要适度,在保证营养充足的情况下要避免尿酸增加。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不是遗传病,但是小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的家庭成员,发生的比率比没有家族史的要高些,说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是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病因如下:
尿酸高,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饮酒容易引发痛风,因为酒精在肝组织代谢时,大量吹收水份,使血浓度加强,使到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进入软组织形成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炎症。另外,痛风还可以由饮食、天气变化如温度和气压突变、外伤等多方面引发。
• 环境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尿酸高,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饮酒容易引发痛风,因为酒精在肝组织代谢时,大量吹收水份,使血浓度加强,使到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进入软组织形成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炎症。另外,痛风还可以由饮食、天气变化如温度和气压突变、外伤等多方面引发。
症状
• 发热,关节肿痛,关节僵直,寒战
1.症状:
典型的首次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多为单关节炎,以第一跖趾及拇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关节。急性期多起急骤,常在夜间突发,可因疼痛而醒并且彻夜不能入睡。病情反复发作,则可发展为多关节炎,或游走性关节炎。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可伴有发热、寒战、疲倦、厌食、头痛等症状。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局部皮肤红肿转为棕红色而逐渐恢复正常。有时可出现脱屑和瘙痒。慢性期尿酸钠在关节内沉着逐渐增多,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增多,疼痛加剧,炎症不能完全消退,出现痛风石,痛风石以关节和肾脏较多见,外耳的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处也会出现痛风石,随着风石的不断沉积增多,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
发病开始可累及包括第一跖趾关节在内的2个或3个关节。第一跖趾关节病变约占痛风病人的50%,为本病多发关节。踝、跗、膝、肘和腕关节也可见到。近年来由于抗癌治疗的开展,继发性痛风有增加趋势。
2.分期:
原发性痛风掌发现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较少且多为绝经期妇女,通常分为4期:
2.1.无症状期 时间较长,仅血尿酸增高,约1/3病人以后有关节症状。
2.2.急性关节炎期 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首发关节常累及拇趾关节,其次为踝、膝等。关节红、肿、热和压痛,全身无力、发热、头痛等。可持续3~11天。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精神紧张均可成为发作诱因。
2.3.间歇期 为数月或数年,随病情反复发作间期变短、病期延长、病变关节增多,渐转成慢性关节炎。
2.4.慢性关节炎期 由急性发病转为慢性关节炎期平均11年左右,关节出现僵硬畸形、运动受限。30%左右病人可见痛风石和发生肾脏合并症,以及输尿管结石等。晚期有高血压、肾和脑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少数病人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
本病的间歇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但随着病情加重,间歇期可越来越短,可在耳轮、耳垂、关节皮下出现玉米粒大的痛风石。可因酗酒、暴食、过劳或精神紧张而诱发,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严重者关节因破坏而强直。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检查
1、血中尿酸盐浓度升高,正常值男性为70mg/L,女性为60mg/L,高者可达180mg/L以上。发作期血细胞沉降率快,NPN升高;关节液镜检示有尿酸盐结晶。
2、X线平片 早期有关节肿胀,后期在关节近骨端处有虫蚀状或穿凿状缺损,晚期关节间隙狭窄,重者骨破坏广泛,软组织肿胀明显,在痛风石钙化者可见钙化影。
3、CT及MRI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可酌情选用。
4、部分病人可有肾功能障碍或痛风并发肾功能损害及并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之可能所以需酌情检查可选检查专案。
诊断
临床表现、化验、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但完全确诊要由滑膜或关节液查到尿酸盐结晶,因为牛皮癣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尿酸含量也升高。诊断标准为:
1.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在1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整个关节呈暗红色。第一跖趾关节肿痛。
3.单侧跗骨关节炎急性发作。
4.有痛风石。
5.高尿酸血症。
6.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7.发作可自行停止。
凡具备上述条件3条以上,并可排除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
鉴别
早期多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滑囊炎、化脓性关节炎、急性蜂窝组织炎等。
1、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点:女性多见,常侵犯小关节,无痛风急性发作特点,软组织肿胀以关节为中心,呈梭形,而痛风以骨缺损为中心,呈不规则肿胀,骨破坏比痛风小,且有普遍骨质疏松,对秋水仙碱治疗无效。
2、蜂窝织炎 常伴随全身症状,血尿酸不升高。
3、强直性脊柱炎 下肢非对称性大关节受累的痛风性关节炎应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应注意患者是否有下腰痛,尤其是炎症性下腰痛。此外可以行HLA-B27及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进一步鉴别。
4、其他应与假性痛风鉴别:该病为焦磷酸盐代谢障碍所致,多见于老年人,主要侵犯部位以大关节为主(常见膝关节),四肢关节少见,急性发作很像痛风,也可夜间发作,但较轻,后期可致关节畸形, X片可见软骨钙化,关节穿刺液检查示雪花样焦磷酸盐钙结晶,对秋水仙碱治疗无效。
治疗
•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局部冷敷,多饮水以增加尿酸的排泄。对有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即使未发病,亦应注意节制饮食,禁吃含嘌呤高的饮食,避免酗酒、过劳及精神刺激。血尿酸超过80mg/L时,应服排尿酸药物,如丙磺舒,1~2mg/d,分2次口服,同时多饮水。对已出现症状者,应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1.急性期的治疗
应祛除诱因并控制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常用药物包括:
(1)非甾类抗炎药 急性期首选的止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或双氯芬酸钾,或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症状控制后停药。应用期间注意监测血肌酐水平。
(2)秋水仙碱 非甾类抗炎药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开始时小量口服,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停药。用药期间监测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 如果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急性期可以考虑糖皮质激素,临床常选用德宝松肌注。
2.缓解期的治疗
主要目的为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再次急性发作。
(1)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别嘌呤醇,根据尿酸水平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
(2)促进尿酸排泄药物 苯溴马隆。
应强调的是,降尿酸药物可能诱发急性关节炎,因此在急性期不宜使用,而且此类药物均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注意事项:
1).急性发作时应注意卧床休息,局部用冷敷。
2).不食含嘌呤量高的食物,如肝、肾等内脏及豆制品等。多饮水。忌酒,特别是啤酒。
3).禁用维生素B12和磺胺类药物。
4).遵医嘱服药。
3.手术疗法 如果痛风石有穿破危险或妨碍关节活动及穿鞋袜,应手术切除,对已破裂形成窦道者应刮除,并酌情植皮。有时,痛风性关节炎为了减轻关节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可选择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用药
遵医嘱使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
• 饮食保健
1.饮食
低嘌呤、低脂、低盐、低蛋白饮食,并应戒酒,多吃碱性食物,以防痛风急性发作,并有利于尿酸排泄。
2.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大于2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