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腹水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炎症,导致腹腔内出现积液。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结核菌感染、免疫反应、炎症渗出等。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低热、乏力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抗结核治疗、腹水引流、营养支持等。
1. 发病机制
结核菌经血液、淋巴或直接蔓延等途径侵入腹膜,引发炎症反应。
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形成腹水。
炎症可导致腹膜的通透性增加,促进腹水的产生和积聚。
2. 症状表现
腹胀是常见症状,腹水量较大时可引起明显的腹部膨隆。
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位置不定。
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较为常见。
3. 诊断方法
腹水检查:通过穿刺抽取腹水,进行生化、细胞学、结核菌培养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 等,有助于了解腹水的量和腹腔内情况。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4. 治疗方法
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腹水引流:对于大量腹水引起严重症状者,可进行穿刺引流。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免疫力。
5. 预后及预防
预后: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粘连等。
预防: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接触结核患者;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体检。
总之,结核性腹膜炎腹水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治疗方案,注意休息和营养,以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