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是一种胆囊壁增生性疾病,以胆囊黏膜及肌层过度增生为主要特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内压力异常、胆囊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表现。
1. 病因: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导致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胆囊炎反复发作,引起胆囊壁结构改变;胆囊内压力异常,如胆囊出口梗阻,可促使胆囊壁增生;先天性胆囊发育异常,如胆囊分隔、胆囊憩室等,也可能引发胆囊腺肌症。
2.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有右上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厌油腻等症状。
3. 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内小囊样结构等特征性表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4. 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一般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症状明显、胆囊壁明显增厚、存在恶变倾向等,则需要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
5. 预后: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如果胆囊腺肌症发生恶变,预后则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情况。
总之,胆囊腺肌症是一种胆囊的良性疾病,但也有恶变的可能。一旦发现,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