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急后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指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或排便困难,但每次排便量少,肛门坠胀。其发生常与肠道炎症、肿瘤、功能性肠病、直肠脱垂、肛门直肠周围病变等有关。
1. 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和感觉神经敏感,引起里急后重。治疗上,针对细菌性痢疾,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会用到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等。
2. 肠道肿瘤:结直肠癌等肿瘤可阻塞肠道,刺激肠道产生里急后重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药物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3. 功能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疾病,肠道动力和感觉异常,也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使用药物,如匹维溴铵、曲美布汀等。
4. 直肠脱垂: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向下移位,刺激直肠产生便意。轻度脱垂可保守治疗,如提肛运动;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5.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如肛周脓肿、肛瘘、痔疮等,局部炎症和刺激可导致里急后重。肛周脓肿通常需要切开引流,痔疮可使用痔疮膏、栓剂等,如马应龙痔疮膏、肛泰栓。
总之,里急后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要结合具体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出现里急后重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尽早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