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 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微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致病因素包括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等。
1. 发病机制:DIC 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被激活、纤溶系统激活等。例如,严重感染时,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
2. 临床表现:出血是 DIC 最常见的症状,多部位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微循环衰竭可导致低血压、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会出现红细胞碎片。
3. 诊断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3P 试验等。
4. 治疗原则:治疗基础疾病和消除诱因至关重要。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等。
5. 预后情况:DIC 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能否及时诊断和治疗。若能及时去除病因,控制 DIC 进展,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
总之,DIC 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需要及时诊断和综合治疗。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