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异常步态包括偏瘫步态、剪刀步态、跨阈步态、蹒跚步态、慌张步态等。
1. 偏瘫步态:多由脑血管疾病导致一侧肢体瘫痪引起。表现为患侧上肢内收、旋前,下肢伸直、外旋,行走时患侧骨盆上提,下肢画圈,足内翻。治疗上,主要针对原发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脑循环等。药物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等。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剪刀步态:常见于脑性瘫痪患者,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尤其是内收肌群。行走时双腿交叉,形如剪刀。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如牵伸内收肌群、降低肌张力训练等。
3. 跨阈步态:常见于腓总神经麻痹,足下垂导致。行走时为避免足尖拖地,需抬高下肢。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如甲钴胺、维生素 B₁ 等,以及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4. 蹒跚步态:多见于佝偻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行走时左右摇摆,似鸭步。针对病因治疗,如佝偻病补充维生素 D 和钙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治疗。
5. 慌张步态: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起步则小步急速前冲,不能及时止步或转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制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等。
异常步态的出现往往提示存在某种疾病,及时发现并明确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