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便时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2025-01-23 22:54:51

大便时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痔疮、肛裂、肠道炎症、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

1. 痔疮: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痔疮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肿大形成。当排便时,干结的粪便摩擦痔核表面的黏膜,导致破损出血,血液通常为鲜红色,附着在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治疗方法包括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使用痔疮膏、栓剂,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常用药物如马应龙痔疮膏、肛泰栓、太宁栓等。

2. 肛裂:通常因长期便秘或粪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导致肛门皮肤裂伤。肛裂引起的出血颜色鲜红,量较少,伴有肛门疼痛。治疗以保持大便通畅为主,可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软膏,必要时进行手术。

3. 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溃疡,引起出血。血液可与粪便混合,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等,严重时可能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4. 肠道息肉:息肉表面的黏膜较脆弱,排便时受到摩擦或挤压可能破裂出血。出血量和出血方式因息肉的大小、位置和性质而异。确诊后通常需要内镜下切除息肉。

5. 肠道肿瘤:结直肠癌等肠道肿瘤也会引起大便出血,多为暗红色或果酱样血便,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具体方案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总之,大便时出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大便出血的情况,尤其是出血持续不缓解、出血量较大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肛门指诊、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生说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