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皮疹等。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
1. 疾病介绍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 A16 型和肠道病毒 71 型引起。
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潜伏期通常为 3 至 5 天。
2. 主要症状
发热:体温可能在 38℃左右,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
口腔疱疹:多位于口腔黏膜、舌、硬腭等部位,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手足皮疹:表现为红色斑丘疹、疱疹,多分布在手、足、臀部。
少数患儿还可能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3.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患儿需隔离,注意休息,清淡饮食,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
对症治疗: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口腔疼痛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皮肤瘙痒可涂抹炉甘石洗剂。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合并症治疗:若出现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需住院治疗,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需按照患儿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开喉剑喷雾剂使用时避免接触眼睛。
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能有一定副作用,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5. 预防措施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发现、合理治疗,并做好预防工作,多数患儿可在 1 周左右痊愈。如果患儿症状加重或出现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