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和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患者体位、穿刺部位选择、穿刺操作、脑脊液抽取及术后处理等步骤。
1. 术前准备: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如测量血压、脉搏等。同时,会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需要排空大小便,在床上静卧休息一段时间。
2. 患者体位:通常让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3. 穿刺部位选择:一般选择腰椎第 3~4 或第 4~5 椎间隙作为穿刺点,这两个部位相对安全,且容易操作。
4. 穿刺操作:医生会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和局部麻醉,然后使用专用的腰椎穿刺针,沿选定的椎间隙垂直进针。当感觉到两次突破感后,提示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
5. 脑脊液抽取:穿刺成功后,接上测压管测量脑脊液压力。然后缓慢放出适量脑脊液用于检查或治疗。
6. 术后处理:穿刺结束后,拔出穿刺针,局部覆盖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患者需要去枕平卧 4~6 小时,以预防低颅压头痛。
腰椎穿刺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操作,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专业医生的规范操作下,通常是安全有效的。患者在术前应充分了解相关情况,积极配合医生,术后按照医嘱进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