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 感染途径

2 症状

3 检查指标

4 治疗

5 用药

6 饮食

痛风

• 英文名称:arthrolithiasis

• 俗称

• 就诊科室:内科,风湿免疫科

• 常见症状:蛋白尿,皮下结节,风湿病性贫血,关节痛

• 传染性:不会传染

• 患病部位:运动系统

• 遗传性:不会遗传

• 易感人群:所有人

• 相关疾病: 无

感染途径

• 遗传因素

  痛风不是遗传病,但是小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的家庭成员,发生的比率比没有家族史的要高些,说明痛风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是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病因如下:

  1原发性痛风,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2继发性痛风,可因某些药物所致。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 环境因素

  痛风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其他人。传染病是指传染源(人或是其他寄主)携带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者的疾病。痛风是非感染性疾病,无传染源存在,自然没有传染之说。具体病因如下:

  1原发性痛风,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2继发性痛风,可因某些药物所致。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症状

• 蛋白尿,皮下结节,风湿病性贫血,关节痛

  临床表现

  1.发病人群:

  痛风的发病以男性多见,男血之比为20:1。女性绝经前罕见,多于更年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

  2.痛风临床表现有四个方面:

  2.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2.2.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

  2.3.痛风发作间歇期;

  2.4.慢性痛风石性关节期。

  3.急诊常见的痛风主要表现:

  3.1.急性关节炎 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结晶的来源有二:

  3.1.1.过饱和的尿酸释放到关节液中,正常情况下pH7.4,温度37。C时尿酸钠的溶解度为380umoI,L(6.4mg/d1)。血尿酸过高与血浆白蛋白、al、a2球蛋白结合减少,加之关节局部pH、温度降低等,尿酸盐结晶析离。

  3.1.2.关节滑膜上的痛风微小结节崩落(结晶脱落)。析出的结晶激活了 Hageman因子、5一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缓激肽、花生四烯酸及补体系统;又可趋化白细胞,使之释放自细胞三烯B4(LTB4)和糖蛋白化学趋化因子;单核细胞也可在刺激后释放白细胞介素l(IL,1)等引发了关节炎发作。

  典型发作起病急骤,多于午夜因剧痛而惊醒,最易受累部位是跖趾关节,依次为踝、跟、膝、腕、指、肘等关节。90%为单一,偶尔双侧或多关节同时或先后受累,呈红肿热痛,可有关节腔积液,也可伴发热、白细咆增多等全身症状。发作常呈自限性,数小时、数天、数周自然缓解,缓解时局部可出现本病特有的脱屑和瘙痒表现。缓解期可数月、年乃至终生。但多数反复发怍,甚至到慢性关节炎阶段。个别者无缓解期直至延续到慢性关节炎期。一般疼痛明显,少数症状轻微。多于春秋季发病,饮酒、高蛋白饮食、脚扭伤是重要诱因,还有穿紧鞋、多走路、受寒、劳累、感染、手术等。

  3.2.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痛风石 是痛风特征性损害。是由于尿酸单钠细针状结晶沉淀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异物样反应,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大细胞所围绕,形成异物结节,引起轻度慢性炎症反应。痛风石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可累及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关节内及附近与耳轮。呈黄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鸡蛋,初起质软,随着纤维增生渐硬如石。关节附近因易磨损,加之结节隆起使表皮菲薄,易破溃成瘘管,有白色糊状物排出,瘘管周围组织呈慢性肉芽肿不易愈合,但很少继发感染,可恢复性差。进而伤害皮下组织、滑膜囊、软骨、骨,造成组织断裂和纤维变性,软骨、骨破坏最显著,累及关节增多,甚至到脊柱、下颌等各关节,软骨呈现退行性变,血管翳形成,滑囊增厚,骨质侵蚀缺损乃至骨折,加之痛风石增大,招致关节僵硬、破溃、畸形。

  3.3.痛风肾病 尸检证实,90%~10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是肾髓质或乳头处有尿酸盐结晶,其周围有圆形细胞和巨大细胞反应,呈慢性间质性炎症,导致肾小管变形、上皮细胞坏死、萎缩、纤维化、硬化、管腔闭塞,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呈慢性经过。临床可有蛋白尿、血尿、等渗尿,进而发生高血压、氮质血症等肾功能不全表现。尽管痛风患者17%~25%死于尿毒症,但很少是痛风单独引起,常与老化、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结石或感染等综合因素有关。

  急性梗阻性肾病也称为高尿酸血症肾病,主要见于放疗、化疗等致急剧明显的血、尿尿酸增高的患者,导致肾小管急性、大量、广泛的尿酸结晶阻塞——急性肾衰竭。

  3.4.尿酸性尿路结石 结石在高尿酸血症期即可出现,其发生率在高尿酸血症中占40%,占痛风患者的1/4,比一般人群高200倍,在一切结石中占10%。其发生率与血尿酸水平及尿酸排出量呈正相关,血尿酸在713.5,umol,L(12mg/d1)、24小时排出量超过6.54mmol(1100mg)时,发病率达50%。绝大多数为纯尿酸结石,特点是X线不显影,部分与草酸钙、磷酸钙混合,x线可显影。泥沙样结石常无症状,较大者有肾绞痛、血尿。在结石病因中,还包括尿pH、尿酸浓度、结石基质的可能利用度、尿内可溶性物质水平等,特别是尿pH,当pH 8.0时尿酸溶解度增加100倍。

  3.5.继发性痛风 大多发生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淋巴瘤及多种癌症化疗时,由于细胞内核酸大量分解而致尿酸产生过多,或在肾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晚期,由于肾功能衰竭尿酸排泄困难而使血尿酸增高。继发性痛风患者血尿酸浓度常较原发性为高,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也高,但是关节症状多不如原发者典型,且多为原发病所掩盖,不易被发现。

  3.6.伴随病:痛风的病人常伴有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冠心病等。

检查指标及确诊

• 检查指标

  1.诊断:对中年以上的男性,突然发生踇指、跖指、踝、膝等处的单关节红肿热痛,伴或不伴有尿酸增高,均应考虑痛风可能。如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则可诊断为痛风,在滑囊液检查找到尿酸盐结晶即可确立诊断。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2.辅助检查:

  2.1.血尿酸测定: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患者重要的临床生化特点。通常采用尿酸酶法进行测定,男性正常值上限为416μmol/L左右,绝经期前女性较男性低约59.4μmol/L。

  2.2.尿尿酸测定:与饮食的结掏有密切关系,正常人低嘌呤饮食5日后,24小时尿尿酸排泻量小于3.57 mmol(600 mg)。若血尿酸明显升高,而24小时尿尿酸小于3.57 mmol(600 mg),提示肾脏尿酸排泄减少,占90%;大于4.76—5.95 mmol(800~l000mg),常提示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占10%。

  2.3.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为(10~20)x 10^9/L,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均可增高,关节炎消退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也都可随之下降至正常,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对于痛风的诊断无特异性意义。

  2.4.尿常规检查:病程早期一般无改变,累及肾脏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脓尿,偶见管型尿;并发肾结石者,可见明显血尿。

  3.鉴别诊断:

  3.1.类风湿关节炎;也常以中小关节炎症为首发症状,但多见于女性,有晨僵,可引起关节僵硬和畸形。血尿酸多不高,但类风湿因子增高,伴有免疫球蛋白增高,X线可见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关节面融合,与痛风性凿孔样缺损明显不同。

  3.2.化脓性关节炎与创伤性关节炎:痛风初发时常易与化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混淆,但后二者血尿酸不高,创伤性关节炎常有较重受伤史,化脓性关节炎滑囊内含大量白细胞,培养可得致病菌,可作鉴别。

  3.3.蜂窝织炎: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周围软组织常呈明显红肿,如忽视关节本身的症状,极易误诊为蜂窝织炎。后者血尿酸盐不高,畏寒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更为突出,而关节疼痛不甚明显。

  3.4.假性痛风:为关节软骨钙化所致,多发生于老年人,膝关节最常累及,急性发作时症状酷似痛风,但血尿酸水平不高,x线片示软骨钙化。

  3.5.其他关节炎:急性期需与红斑狼疮、Reiter综合征鉴别,血尿酸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6.类固醇结晶关节炎

  该病与痛风不同点是多见于女性,发作在曾被用皮质激素注射封闭的关节,病程较长,关节液内可见方形结晶,血尿酸不高,x线检查可见病变部位钙化。

  3.7.羟磷灰石沉积症

  该病与痛风不同点是多见于老年女性,肩、膝、髋、脊椎关节为常发部位,发作时间较长,血尿酸不高.x线可见骨质钙化。

治疗

• 一般治疗

  痛风的治疗概要

  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制动病变关节。无症状期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一般认为不必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可用秋水仙碱等药物治疗。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要饮食控制,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服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

  痛风的详细治疗: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要求选到以下四个目的:①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②防止关节炎复发;③纠正高尿酸血症;④防止尿酸结石形成。

  1.一般治疗:急性发作期应制动病变关节,嘱患者低嘌呤饮食(避免进食动物内脏、螓、蛤、蟹等海味),严格戒洒,多饮水、使日尿量超过2000ml以上增加尿酸的排泄,饮苏打水、使尿pH值在6.2—6 8以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停服抑制尿酸排泄的药(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证实:经常饮用牛奶及多食奶制品者,患痛风的风险较一般人群低。研究人员对47150男性志愿者进行了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每天饮l大杯牛奶(250ml),患痛风的风险减低21%,同时进低脂饮食患痛风的风险减半。

  2.无症状期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一般认为不必药物治疗,但应适当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对经饮食控制血尿酸浓度仍超过475μmol/L或有明显家族史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3.1.秋水仙碱:对本病有特效,开始每小时0.5 mg或每2小时1 mg,毛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腹冯等胃肠道副反应时停用,最大剂量不超过6 mg。症状可在6~12 h内减轻。24~48 h内控制。有报道如在痛风发作最初几小时内即用秋水仙碱有效率为90%,12~24 h内用有效率为75%左右,超过24 h,效果无法预测。有肾功能不全者24 h内不宜超过3 mg。在秋水仙碱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白细胞降低和秃发反应。

  3.2.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短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副作用少且容易得到处方,该药常被选用于急性痛风关节炎。关节疼痛会在12—24小时内减轻。但口服药剂量应大,连续用2—8天。如吲哚美辛的用法:50mg口服、每6小时1次、2天,继之50mg每8小时1次、2天,再改为25rng每8小时1次、2~3天。不推荐使用长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选择性cOX一2抑制剂治疗痛风尚无客观评价,但应该是有效的。

  3.3.糖皮质激素:当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禁忌证时,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使病变关节的疼痛迅速缓解。也可以给患者口服泼尼松40~60mg、每日一次,直至关节肿痛缓解,然后迅速撤药。

  4.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

  饮食控制,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服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常用的有:

  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出。服用时自小剂量开始。初用0.25 g bid,2周内增至0.5 g tid,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 g。

  苯磺唑酮:是保泰松的衍生物,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开始剂量50 mg3/d,渐增至100 mg tid,每日最大剂量为600 mg。

  苯溴马龙(痛风利仙):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一次25 mg,逐渐增至100 mg,毒性作用轻微。

  在排尿酸药物治疗过程中,须口服碳酸氢钠每日3~6 g,以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 000ml以上。

  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该酶是嘌呤代谢的最后一步,催化黄嘌呤生成尿酸。别嘌呤醇能减少痛风发作频率、降低严重程度,但仅作为预防和急性痛风缓解期用药,不在急性期使用。别嘌呤醇的应用指征是痛风反复急性发作和慢性痛风石形成。初用别瞟呤醇可引起痛风急性发作,此时并用秋水仙碱可预防诱发痛风。别嘌呤醇用药量应逐渐增加,由100mg/d开始,l周后加至200mg/d,第二周300mg/d。有肾功能异常者,应视其肌酐清除率酌减用药量。当Crl.2—2mg/dl时,最大用药量为200mg/d;当Cr>2mg/dl时,最大用药量为100mg/d。少数患者会出现对别嘌呤醇不耐受,表现为皮疹、血液异常和胃肠道症状,若出现应停药。

用药

优妥 (阿西美辛缓释胶囊):造血功能障碍者以及对阿西美辛和吲哚美辛过敏者禁用;患哮喘、枯草热、呼吸道粘膜水肿或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对本品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有溃 疡病菌史、肝或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癫痫、帕金森症或精神异常者应慎用或不用;与其他中枢神系统药物合用或饮酒时使用本品应特别慎重。还有:非诺洛芬钙片,氢化可的松片,萘普生注射液,水杨酸钠碘化钠注射液,秋水仙碱片。

饮食

• 饮食保健

  【药膳食疗】

  1.赤小豆粥:

  [原料]赤小豆30 g,粳米100 g,黍米25 g。

  [制法]上3味洗净后混匀煮粥。

  [功效]利小便,消水肿,解毒排脓。用于瘀阻型痛风。

  [服法]2次/d,连续服用。

  2.茯苓粥:

  [原料]茯苓粉30 g(或茯苓块用纱布包上),大米30 g,红枣7枚。

  [制法]上3味洗净后拌匀,加适嚣水煮粥。

  [功效]健脾渗湿。用于脾虚型痛风。

  [服法]2次/d,连续服用。

  3.炒萝卜丝:

  [原料]萝卜150 g,小樱虾4 g,生姜少量,大葱10 g,色拉油2小匙,酱油1/3小匙,料酒少许。

  [制法]将萝卜切丝,生姜切碎,将葱切成2 cm长丝。将油加热,依次放入生姜、萝卜炒,炒软后加入小樱虾继续炒,将酱油和料酒加入并搅拌,放入葱丝混合炒。

  [功效]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型痛风。

  [服法]当菜佐餐,随意食用。

  4.灵仙木瓜饮:

  [原料]威灵仙15 g,木瓜12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威灵仙、木瓜放入沙锅中,加水煎汤约300 mL,并加白糖适量。

  [功效]通利关节,祛风止痛。用于瘀阻通络型痛风。

  [服法]2次/d,随意服用。

  5.海桐五加酒:

  [原料]海桐皮500 g,五加皮500 g,威灵仙100 g,乌梢蛇100 g,法半夏、制南星、知母、黄柏、川牛膝、牛膝、红花、拘杞子、延胡索各50 g,白酒5 000 g。

  [制法]将上述药物纳入沙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酒坛内,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个月以上,每日振摇1次。

  [功效]祛风通络,化瘀消痹。用于痰瘀痹阻型痛风。

  [服法]10~20 mL/次,2次/d。

  6.桃仁粥:

  [原料]桃仁15 g,粳米160 g。

  [制法]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粳米煮为稀粥。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用于瘀血痰浊痹阻型痛风。

  [服法]3次/d,连续服用。

  7.百合苡仁汤:

  [原料]百合30 g,薏苡仁30 g,芦根(干)10 g。

  [制法]将芦根洗净、煎汁,用煎汁加水,将洗净的薏苡仁煮至八成热时加入洗净的百合瓣,继续小火加热,以薏苡仁、百合熟烂为度,待煎汤500 mL。

  [功效]清热调肺,健脾利湿。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服法]2次/d,连续服用。

  8.芝麻桂膝糊:

  [原料]桂枝20 g,牛膝20 g,黑芝麻120 g,面粉500 g。

  [制法]将桂枝、牛膝研成细粉,黑芝麻捣碎,将上述3味加面粉共同混合搅匀,蒸热后再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炒黄,装入瓶中。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用于寒湿痹阻型痛风。

  [服法]20 g/次,3次/d,长期服用。

  9.黄精煲猪胰:

  [原料]黄精30 g,玉竹30 g,猪胰脏1具,姜、味精、精盐、葱适量。

  [制法]用沙锅将洗净的猪胰脏、黄精、玉竹、葱、姜、盐等加适量的水慢火煮。大约30分钟后煮熟出锅,加入味精即可。

  [功效]补虚损,益精气。用于脾胃虚弱型痛风。

  [服法]1次/d,佐餐。